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自我对话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2016-07-24 15:10:38小毕 31186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曾国藩,对于境遇和乐忧,曾作过这样一幅对联: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易境和难境就是顺境和逆境,顺境和逆境、乐处和忧处,这是生活的两种状态,是一体两面。正如《道德经》所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本周的“与自己对话”系列,我们以“有无”和“难易”为题,来体会人生的一体两面,为大家推荐两篇文章,共赏共勉。


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文/西塞罗

尽管我从童年开始就在学习中获得各种各样的快乐,从而使我一方面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能够在安宁的生活中得到好处,另一方面,如果有什么灾难降临到我们所有人头上,我除了自己应得的一份,也不会比其他人遭受更大的痛苦,然而为了我的同胞公民们的安全,我会毫不动摇地去迎接无比强烈的风暴,乃至于甘愿接受雷击,让自己承受危险,使其他人获得安宁,这就是我的本性。

我们正在考察什么是最后的、终极的善,所有哲学家都同意这种最后的终极之善必须具有这样的性质,它是其他一切作为手段的目的,而它本身不是任何事物的手段。伊壁鸠鲁在快乐中寻找这种终极之善,他把快乐当作主要的善。把痛苦当作主要的恶。他的相关证明如下:动物一出生就寻找快乐。把快乐当作主要的善,而在痛苦面前动物会后退,因为痛苦是主要的恶。所以要尽一切可能回避痛苦。在自然公正诚实的判决的推动下。只要这一点不被推翻,结果就是这样。因此伊壁鸠鲁拒绝用任何论证或讨论来证明快乐值得向往,痛苦需要回避。

我要向你完整地解释这个体系,阐述这位伟大的真理探讨者、人类幸福的建筑师的真实教导。没有人排斥、厌恶、回避快乐,因为它是快乐,但由于有些人不知道如何合理地追求快乐,因此他们碰到的后果是极端的痛苦。还有,没有人热爱、向往、追求痛苦本身,因为它是痛苦,但在具体环境中,辛劳和痛苦会给他带来某些巨大的快乐。

伊壁鸠鲁就是以这种形式讲述他那 “永远幸福的哲人” 的:他的欲望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他蔑视死亡;他对神圣的本性拥有真观念,不受恐惧的玷污;如果那是一种比较好的境况,那么他会毫不犹豫地离开今生。在有了这样的准备以后,他享受着永久的快乐,因为没有哪一刻他体验到的快乐不与痛苦保持平衡;因为他抱着感恩的心回忆过去,他充分理解和把握当前的幸福,他不依赖未来;他期待着未来,但能在当前找到他真正的快乐。还有,与那些傻瓜的生活相比较,他完全摆脱了我刚才提到的邪恶,在生活中获得巨大的快乐。还有,哲人可能面对的任何痛苦都不会过于激烈,他有更多的理由快乐而不是悲伤。

无论感到痛苦是不是恶,让斯多亚学派去解决,他们试图用一连串相关的、琐碎的三段论来证明痛苦不是恶,这样的证明不能给心灵留下任何印象。对我来说,无论痛苦是什么,我都不认为它有那么重要,我认为人们在想象中受到痛苦的虚假形象的过分影响,而一切痛苦其实都是可以忍受的。

人们普遍认为,无论有无学问,人的性格是勇敢、高尚、坚韧,能忍受世事兴衰带来的痛苦;我们说不会有任何人认为以这种精神忍受痛苦的人不配受到赞扬。勇敢者需要这种忍耐,人们赞扬这种忍耐,所以回避痛苦的到来,不能忍受痛苦,不就是卑劣吗?


正反相生,古今从无定法

文/南怀瑾

反经在领导哲学的思想上很重要,我们看过去很多的著作。乃至近七、八十年来的著作,都不大作正面的写法。所以,我们今日对于一些反面的东西,不能不注意。

反经的“反”字,意思就是说,天地间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这个原理,在中国文化中,过去大家都避免谈,大部分人都没有去研究它。这种思想源流,在我们中国文化里很早就有,是根据《易经》来的,《易经》的八卦,大家都晓得,如“三”是坤卦,它代表宇宙大现象的大地,“三”乾卦,它代表宇宙大现象的天体,两个卦重起来,“囗”为天地“否”卦,否是坏的意思,倒霉了是否,又有所谓“否极泰来”,倒霉极点,就又转好了。但是,如果我们倒过来看这个卦,就不是“囗”这个现象,而变成了“囗”地天“泰”卦,就是好的意思。《易经》对于这样的卦就叫作综卦,也就是反对卦,每一个卦,都有正对反对的卦象。(其实《易经》的“变”是不止这一个法则,这都叫卦变。)

这就说明天地间的人情、事情、物象,没有一个绝对固定不变的。在我的立场看,大家是这样一个镜头,在大家的方向看,我这里又是另外一个镜头。因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立场不同,观念就两样。因此,有正面一定有反面,有好必然有坏。归纳起来,有阴就一定有阳,有阳一定有阴。阴与阳在哪里?当阴的时候,阳的成分一定涵在阴的当中,当阳的时候,阴的成分也一定涵在阳的里面。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好的时候,坏的因素已经种因在好的里面。譬如一个人春风得意,得意就忘形,失败的种子已经开始种下去了2当一个人失败时,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未来新的成功种子,已经在失败中萌芽了,重要的在于能不能把握住成败的时间机会与空间形势。

我们在就反经之前,提起卦象,是说明人类文化在最原始的时代,还没有文字的发明,就有这些图像、重叠的图案。这种图案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原理:宇宙间的事没有绝对的,而且根据时间、空间换位,随时都在变,都在反对,只是我们的古人,对于反面的东西不大肯讲,少数智慧高的人都知而不言。只有老子提出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没有绝对的,这虽然是中国文化一个很高深的慧学修养,但也导致中华民族一个很坏的结果。(这也是正反的相对。)因为把人生的道理彻底看通,也就不想动了。所以我提醒一些年轻人对于《易经》、唯识学这些东西不要深入。我告诉他们,学通了这些东西,对于人生就不要看了。万一要学,只可学成半吊子,千万不要学通,学到半吊子的程度,那就趣味无穷,而且觉得自己很伟大,自以为懂得很多。如果学通了,就没有味道了。(一笑。)

所以学《易经》还是不学通的好,学通了等于废人,一件事情还没有动就知道了结果,还干嘛去做!譬如预先知道下楼可能跌一跤,那下这个楼就太没道理了。《易经》上对人生宇宙,只用四个现象概括:吉、凶、悔、吝,没有第五个。吉是好。凶是坏。悔是半坏、不太坏、倒霉。吝是闭塞、阻凝、走不通。《周易?系传》有句话,“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告诉我们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的道理尽在其中了。人生只有吉凶两个原则。悔吝是偏于凶的。那么吉凶哪里来?事情的好坏哪里来?由行动当中来的,不动当然没有好坏,在动的当中,好的成分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逃不出这个规则,如乡下人的老话,盖房子三年忙,请客一天忙,讨个老婆一辈子忙,任何一动,好的成分只有一点点。

这些原理知道了,反经的道理就大概可以知道。可是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对于反经的道理是避而不讲的。我们当年受教育,这种书是不准看的,连《战国策》都不准多读,小说更不准看,认为读这方面的书会学坏了。如果有人看《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大人们会认为这孩子大概想造反,因此纵横家所著的书,一般人更不敢多看。但从另一观点来说,一个人应该让他把道理搞通,以后反而不会做坏人,而会做好人,因为道理通了以后,他会知道,做坏的结果,痛苦的成分占四分之三,做好的,结果麻烦的成分少,计算下来,还是为善最划算。

其次所谓反,是任何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因此看历史,看政治制度,看时代的变化,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就是我们拟一个办法,处理一个案件,拿出一个法规来,针对目前的毛病,是绝对的好。但经过几年,甚至经过几个月以后,就变成了坏的。所以真正懂了其中道理,知道了宇宙万事万物都在变,第一等人晓得要变了,把住先机而领导变;第二等人变来了跟着变;第三等人变都变过了,他还在那里骂变,其实已经变过去了,而他被时代遗弃而去了。反经的原则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