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自我对话 > 心里有光,不惧夜黑

心里有光,不惧夜黑

2016-06-05 20:36:41小毕 11245

  毕友一言: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持有。

心里有光,不惧夜黑

  今天,是创星计划启动二周年的日子,还记得两年前,与李平院长在电子科大附近咖啡馆一起筹划的情景,从一纸计划,到今天,我们目睹了很多大学生的成长,我们推动了不少传统企业的创新转型,我们亲历并见证了两年间一个小企业成长为18亿的明星企业,一路走来,面对各种困境变化,各种抉择挑战,有很多理由可以选择放弃。但我们坚持了下来,而之所以坚持,就是当初我们的的认定和共识,这件事值得为之努力。我想,只要有光,不管多黑,都不怕山高路远,人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做好一件事足矣。

  本周的“与自己对话系列”,我们将以“困境”和“抉择”为关键字,推荐两篇文章,共赏共勉。


  困境与抉择

  作者/原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彭明辉

  节选自《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写于1995年

  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

  许多人应该都还记得联考或学测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经常碰到充满焦虑的学生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毋须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两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三十二岁才整装出国念博士。

  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眼里看着别人欣羡敬佩的眼光,心里却只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而非好事者之言。

  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曾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刚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作传奇性的人物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其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根本没什么好惊讶的。

  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作悲喜。可是对我来讲,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中止或加添。


  你是否常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生死攸关的地步?

  常有学生满怀忧虑地问我:“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

  “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迳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生死攸关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得不知如何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或者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地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地盯着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长则八九十年,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

  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

  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它。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毋须感到遗憾。不是吗?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

  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此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水过活。福兮祸兮,谁能全面知晓?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

  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后该得的不白少你一分,不该得的也不白多你一分。

  我不是没有过困境,而是把常人当作“困境”当作“际遇”。

  有次清华电台访问我:“老师你如何面对你人生中的困境?”我当场愣在那里,怎么样都想不出我这一生什么时候有过困境!后来仔细回想,才发现:我不是没有过困境,而是被常人当作“困境”的境遇,我都当作一时的际遇,不曾在意过而已。

  刚服完兵役时,长子已出生却还找不到工作。我曾焦虑过,却又觉得迟早会有工作,报酬也不至于低得离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硕士期间,家计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俭用,但对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来,精神上我过得很充实;二来,我知道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转行去教书(做自己想做的事)。三十二岁才要出国,而大学同学正要回同一个系上任副教授,我很紧张(不知道剑桥的要求有多严),却不曾为此丧气。因为,我知道自己过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满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地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同时我也相信: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长久持有。

  假如你可以分享这些信念,那么人生于你也将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困境”,也没有什么好焦虑的了。


  做好一件事

  作者:小仓广

  节选自《做事的常识》

  1、开始

  1)大目标,小计划,易成功。

  目标设立后应立即分解为可执行的小计划。譬如设立减肥的目标,那么大的计划可以拆解为“运动”和“饮食”,但这样还是太虚了,没有具体的执行计划,很快就会忘记。这时候,迈出第一步的应该是“下班走路回家,不坐车”,“中午只吃一菜一肉”,执行难度非常小。

  2)从小事做起。

  做大事,源自小事的积累。这点跟细节的打磨,改变一个产品一样。小事即大事。

  3)事前有准备。

  注重零散时间的利用。用网络时代的热词来说即“碎片化时间利用”。之前从别的文章上看到过的碎片化时间利用的观点,”所有碎片时间串联起来,连续做同一件事“,或者”安排闲杂不重要的事情在碎片时间完成“,深以为然。

  4)同时做好两件事。

  不用脑的一件事+用脑的一件事,譬如散步的时候思考问题;新的习惯+已养成习惯的时间线上叠加。

  5)大目标累,小目标兴奋。

  大目标太远,分阶段目标是必须的。分阶段目标既可以随时检查进度,又能降低实现难度。即使最终目标没有达成,至少能知晓走到哪个阶段。如同高速路上看路牌预估路程。

  2、坚持

  1)每天脚踏实地做好小事。

  再度强调小事,但这里的关键词其实是每天。只有每天去做小事,才有机会积累到一个量级。智能手机的打卡app,引导用户每天去打卡就是这个意思。

  2)黄金时间做不紧急但重要的事。

  将事情分为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的四个维度划分,做事就该将“不紧急但重要的事”优先处理。说简单,做很难。

  3)拔掉网线,排除干扰。

  手机,电视,平板,电脑,各种屏幕确实分神不少。现在不是拨网线,是关掉wifi都是非常困难。怎么办?把东西收起来,把纸笔拿出来,开始工作。实在需要电脑,那么只打开要用的软件,不要顺便打开QQ,微信,微博,网页。

  4)杂事闲时做。

  洗衣服搞卫生收快递,这些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做完正事后再去做。

  5)每天都要有进度。

  每天做,也要注意跟踪进度。定期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6)玩乐心态。

  心急不得,持续保持一种进度即可。其实还是要求循序渐进,今天做很多,明天做很少,习惯并没有养成。落后的时候怎么办?暂时跳过。继续做。困难部分怎么办?想想怎么好玩怎么做。并想办法提前做完。

  7)给自己奖励。

  拖延症里面也提到这点,只有给自己设置奖励惩罚,才更容易坚持下去。“跑步坚持一年,给自己买2k的蓝牙耳机”,“做不到,不去台湾游”类似这样。

  3、重复

  这部分更多是讲述心态处理问题。毕竟,重复做事时枯燥的,如何应对枯燥更多是心态问题。坚持做事在上面部分已经讲述了具体的执行方法。

  1)允许失败。

  这里的关键词是随时再开始。但同时要了解失败原因,如有必要,调整计划,避免同一原因的失败。

  2)B计划必须时刻准备。

  既有成功,当然有失败。事前就做好A计划失败的准备补救方案,这样就不至于陷入焦虑情绪。

  3)允许不完美。

  七十分就过关,一次一次打磨,慢慢接近完美。

  4)立即开始。

  说那么多,关键还是要开始。

  总之,这本书的精髓就6个字:

  开始-坚持-重复。

  滴水石穿的道理讲了千年,关键还是养成习惯,并建立自己的节奏,所谓做事的常识,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