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自我对话 > 持平常心,做本分事

持平常心,做本分事

2016-06-26 19:50:15小毕 30047

  毕友一言:

  我走过山的时候山不说话,我路过海的时候海不说话!——金庸

持平常心,做本分事

  又是六月,一年过半,不知不觉中毕友已经走过了四载。四年不短,应该发生很多事,改变很多人,一如很多朋友的期望。但我们真正做到的不多,能做好的更少。唯有一件事,我们一直在坚守和坚持:“汇聚友情,助力成长”。

  或许再过十年,我们依然只能做好这样一件事,既没有轰轰烈烈,也无法一鸣惊人。只有默默无闻,如一弯小溪、一颗小草、一缕阳光。普通到让大家不值一提。但却无法抹去的存在。毕友希望有一颗平静的心,做一件投入的事。不论天晴,或是天阴。

  本周的“与自己对话”系列文章,我们将以“平常心”为关键字,为推荐两篇文章,与大家共赏共勉。

  什么是平常心

  文/麻天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平常心就是天真的、淳朴的自然之心,就是返归原始的赤子之心,就是无造作、无分别、破除执着之心。

  世界上的事情常常是这样。所以说,以平常之心对待社会,对待人际交往,这样社会才会和谐。

  禅宗哲学的智慧,在于生活中每时每刻的感悟。无论它的理论多么深奥,思维方式多么玄冥难解,但它都是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

  什么是平常心

  “平常心”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词汇,听起来很简单,但却又是一个禅意盎然的词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意境和大智慧。什么是平常心呢?

  让我们先从于右任的胡子说起。

  于右任是中国近代的革命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我去台湾的时候,还专门登阳明山,到于右任的墓上凭吊。于老的墓上长满了荒草,面向大海,遥望大陆。当时陪我参观的朋友说:“唉呀,于老的墓也没人管理,将来我退休,一定要来这里给于老守墓。”如此看来,虽然也是荒冢一丘,但于右任的影响还是不减当年。不过这里我要说的却是于老的胡子。大家都知道于右任的胡子真的很长,平时,他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长髯飘飘,尤其显得儒雅飘逸。有一天,一个小孩子爬到他身上坐着,摸着他的胡子,好奇地问:“老爷爷,你这胡子长得这么长,晚上睡觉的时候,这胡子是放到被子里面呢,还是放到被子外面呢?”童言无忌啊,这种大人们想不到也问不出的问题,对于右任来说自然也就只能置之一笑了。可是,到了晚上,却有了麻烦。刚躺在床上,把被子覆盖在身上,便自觉不自觉地注意到了胡子。究竟是放到外面好呢,还是放到里面好?放外面,不对头,放里面,也不对头。他情不自禁地反复琢磨,就这样折腾了整整一夜都没睡着。虽然是童心无暇、童言无忌,却让这位大人物寝不安席。这里反映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人心存在执着的时候,就会生出莫名的烦恼。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明代禅僧的紫柏真可,他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有一天,紫柏真可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以致入迷,而不觉太阳下山。到了掌灯时分,依然手不释卷,书上的字仍然非常清楚,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可就在这时,另一名高僧憨山德清秉烛夜行,来到真可的房间,看到真可在昏暗中读书,便惊讶地问:“天色已晚,你怎么还在看书啊?看得见吗?”真可经他提醒,才觉察到夜色降临,心想:天色已经晚了,我怎么还能看得清楚呢?于是,当他再低头去看书的时候,只感到眼前一片昏暗,再也看不清书本上面的字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原本做得到的事情,一旦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什么也做不到了。这个简单的事实告诉我们:做事应当随顺本心,不要受制于外物,更不能有分别想,分别什么是明,什么是暗,什么是可能,什么是不可能。否则,就破坏了原本自然专注和轻松随缘的心态,以致增添许多莫名的迷惑与烦恼。

  人只要存有执着,有分别,就会生出许多的障碍和冲突,就不自在。因此只有破除执着,消泯分别,返归本心,顺遂自然,才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梁漱溟是大家所熟识的,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他刚直不阿,仗义执言,也许正因为此,他在政治上的作为可能在社会上更加传之久远。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梁漱溟的生活经验也很有些与众不同。对于吃喝,梁先生有一句名言,他说:“吃饭是应酬自己,饮酒是应酬人家。”这句话乍看起来很平常,但却是禅宗哲学潜移默化的结果,是他在人生长期的磨炼中,对人的行为的深刻总结,也是他的“欲念”文化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他把世界文化分三种,欲念向前的西方文化、向后的印度文化和持中的中国文化。现在应当是中国文化的发展时期。)

  吃饭、喝酒到底是为什么?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生活的本身,就是生命的价值的体现。然而,梁漱溟却认为,吃饭就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了实现目的,首先要生存,所以饭不能不吃,不吃就无法生存。可见,吃只是为了应酬自己的生理需要,把自己的身体应酬下去。唯有如此,才能在生命的活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种很有高度,极富哲理的生活观。然而可惜的是,有很多人把吃喝视作生命的本身,或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指的是对于生存而言“吃”的重要性,孔子早就指出,“食色性也”,因为不吃就不能生存,作为人的一切也就统统不存在了。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吃就变成了人生的目的。“千里来做官,为的是吃穿”,为“吃”的人生观古已有之。食不果腹,终日饥肠辘辘,顾影自怜的小民如此;那些锦衣玉食,饫甘餍肥的达官显贵,纨绔弟子又何尝能够例外。但是,人若如此,与其他动物何异?可见吃只是人生存的最低层的需要,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古圣先贤,仁人志士,都只是把“吃”看成是维持生命的手段,所谓“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说的正是吃和活的辩证关系,也直接关系到人的品性。他们都认为,吃只是人的生理需要,人应当还有远比吃高得多的目标。但是,古往今来,君不见,多少人以吃为乐,以能吃、会吃、花天酒地,海阔天空,巧取豪夺地吃为荣,其结果,难免还是吃人家的嘴短,逃不掉“鸟为食而亡”的古训。

  1947年重九,梁漱溟先生55岁诞辰,学生聚会为之庆贺。席间,出于尊敬,多次为梁老敬酒,梁先生皆欣然应答。于是,有人问:“先生能饮?”梁老回答说:“平日绝不饮,但亦可应酬,多饮似不醉。吾尝谓:吃饭是应酬自己,饮酒是应酬人家。”“应酬”二字,集中表述了梁漱溟先生对饮食的独特见地。

  吃饭本来不是目的,可是,现如今,许多人都把吃得好当成了生活的目的,而以会吃作为享受,作为生存的最高愿望。这就是“目标置换”。正因为如此,有太多的人总是执着于吃,以吃为乐,以吃为荣。饮酒也同样如此,酒桌上茅台、五粮液、XO,动辄千金,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喝得是一塌糊涂。然而饮酒是为了什么呢?在梁漱溟看来,喝酒也只是一种应酬,是在社会交往中对别人的应酬。梁漱溟自言不知道能喝多少酒,反正没喝醉过。当然,喝不醉才能应酬,事实上,他把饮酒同样看成一种应酬的方法。而当人们对这个问题不明了而执着于吃喝的时候,实在应当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才是好的?”当然,把它看做目的,看做荣耀的自然是越高档越好了。其实,过去人们吃不上窝窝头,现在窝窝头又变成绿色食品;过去如果隔一段时间能吃一顿猪头肉,那是享口福,猪头肉很便宜,而现在的猪头肉因为脂肪含量低也变得昂贵了。如此说来,吃得好坏的界限何在?标准又是什么呢?另外,酒肉穿肠过,无论是佳肴美味,还是粗茶淡饭,最终都是要变成能量和废品,而无好坏之分。热衷于吃喝,实在也是一种愚昧。只有看破这一切,超越这一切,用这种生活态度、生活情趣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并指引自己待人接物,这才是平常心。现实社会中,有多少原本清正廉明的人民公仆,并非不懂得“鸟为食亡”的道理,实在是经不起饭桌、酒场中的诱惑,把个人的食、色、财要看得太重,也就摔得不轻。懂得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看似平常的“应酬”二字,却是梁漱溟先生的大彻大悟之说!

  那么,什么是平常心呢?照字面意思来看,平常心就是平常之心,但这并不是它的文本意思。禅宗哲学强调的平常心,并不是有人说的那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心。在禅宗看来,平常心就是天真的、淳朴的自然之心,就是返归原始的赤子之心,就是无造作、无分别、破除执着之心。

  放弃怨恨,学会宽容,快乐一点

  文/李善友(混沌研习社创始人)

  听楼宇烈老先生讲禅,问及我等化外人物是否也可以修禅,老先生微微一笑说,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禅的智慧无处不在,芸芸众生日常生活万事万物都是禅理。再问从何处入手,老先生引用了三位著名禅师的三句话:“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顿如醍醐灌顶,受用非凡。

  1、做本分事

  这句话是唐代著名禅师赵州和尚的话,赵州和尚的道场在河北的柏林禅寺,我曾经去住过一晚,气象非常好,现在正大力推行“生活禅”。赵州和尚有个著名的公案:吃茶去!相传每个到禅寺的人都来问禅师,如何修禅,每次赵州和尚都是一句话:吃茶去!根器很高的人当时就顿悟了。这是什么意思呢?茶是寺院里最最普通寻常的食品,而喝茶是寺院里边最最平常最最本分的行为,赵州和尚用“吃茶去”来提醒人们要在本分的事情中去体会禅的道理,禅不离本分。最美妙的东西就是你身边的事情,那些你现在就能做的,你自己能够做的---小事情。

  很多人胸怀大志,说我生下来就是要做大事情的,我要成为大人物,建立不世之功业。他们的口头禅是我着眼于我的“远大目标”。但是过于重视远大的目标往往会忽视过程,而过程是由平常一件件的本分小事来组成的。有的时候不过分追求“有所得”,着眼于身边本分事,着眼于过程,反倒最后能够有所得。

  Seven Habits里边有个“影响圈和关切圈”,讲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所有事情的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你关心的,一类是你不关心的。而在所有关心的事情里边,又有两类,一类是你能够影响的,即那些身边的本分事,你此时此刻自己就能做的事情;还有一类就是你无法影响的,跟别人相关的事情。

  好高骛远的人只把注意力放在关切圈里,认为自己很能干,不屑去做影响圈内的小事,久而久之,就变成没有能力去做那些小事了,我们把这个叫做眼高手低。同样两个下属,领导分配同样的小事情给他们做。一个自视很高,不屑于做,做的时候就耍小聪明,马马虎虎,对付着完成任务。另外一个呢,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之后还想老板有没有别的需求,预料到老板的下一步需求,并同时完成。你说,下次再有机会的时候,老板是给第一个人还是第二个人呢?这就是本分事。人生的基础就是本分,连本分事都做不好,谁敢让你做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本分事还有个特征,就是跟自己有关; 非本分事则是跟别人有关的。怨天尤人,哭爹骂娘,完不成任务找理由找借口,把责任推给别人都是典型的非本分事。有句名言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这句话对整体是对的,对个体则是容易产生误解的!匹夫有责就是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有责任其实就是我没有什么责任啦,是别人的事情。真正的说法应该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遇到事情,挺身而出,迎接压力,承担挑战,才是本分事。自己的责任自己抗,不要推给别人,把“责”推给了别人,其实就变成了“债”,所谓责无旁贷嘛!这样的债利息可是大大的。遇到困难别退缩,英语有句话非常好,讲的就是本分事:if you don't want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100 execuses not to do it; if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100 ways to do it.

  一个人的发展,既需要才能,也需要机遇。机遇有两种,一种是客观条件给予你的机会,另外一种是自己主观努力得到的机遇。佛教讲“缘分”,是认为每个人自己的“缘”是可以由自己创造的,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人们习惯于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佛教的一个基本道理是“自作自受”,每个人自己的命运是由自己把握的,在这个角度,佛教是非常积极而有人文精神的。禅宗让每个人“面对当下”,就是让人面对现实,不要回避问题,做好本分事,从本分事做起。记住:佛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所谓:自助者,天助之!

  2、持平常心

  禅宗的八祖马祖禅师,说过一句话:“平常心是道”。事来就应,不思虑,不计较。有人请教禅师如何修行,禅师说:“困来睡觉,饿来吃饭。”人家很奇怪,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啊,怎么就是修行了呢,再问。禅师说:每个人是在吃饭,但是不好好吃饭------千般计较;每个人是在睡觉,但是不好好睡觉------百般思虑。

  喜欢计较喜欢思虑的人,即使自己得到了something,他经常不去看他得到的绝对值,而会去跟别人比较:为什么他的奖金比我的多?为什么我的TITLE是经理,而他是总监? 他经常用的口头语是"不公平":我觉得这样对我不公平!

  我们知道,成功=努力+机遇,那么某一时点的成功=某一时点的努力+某一时点的机遇。在任何一个时点,一个人的成功更多取决于那个时点他所获得的机遇,而不是当时他的努力程度。而某个时点的机遇就是偶然的,给了你就不会给他,给了你99点就没有100点,这是不可预料的,不是人为科学地设计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个时间和地点,不公平是常态,公平反倒是偶然状态!但是,用数学公式加和一下,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在任何时点的努力+在任何时点的机遇,后者=0。为什么呢?你不会永远倒霉,你也不会永远幸运,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统计,一个人所得到的好运气和坏运气是差不多的。你不会在100%的时间都不公平,你不会在所有的地方都不公平,如果你因为一时的不公平而放弃了努力,实际上也放弃了幸运到来的机会。所以,最后的成功还是取决于你一直的努力,而不是你某一时点的机遇。所以,放弃“不公平”这个说法吧!回归到平常心来,少些思虑,少些计较。

   生活禅: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

  过于计较,过于思虑,人们就会被杂念所困,就是失去自我,成为杂念之奴。禅师让我们用平常心来消除杂念,不要去想得了又如何,失去又如何,反而可能做得更好。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佛法里边非常重要的道理就是“空”,《心经》就是讲如何悟“空”的,非常精彩。里边有句话:“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平常心啊。

  平常心指的是什么呢?佛家讲有“八风”:利、衰、称、讥、誉、毁、苦、乐。也就是顺利、衰败、称赞、讥讽、名誉、诋毁、困苦、快乐的意思。平常心的标准就是不被这八风所困扰。

  这句话说着容易,做起来真是比登天还难,连大文豪苏东坡都做不到。苏东坡被流放到镇江的时候,与佛印禅师交往甚密,两个人隔着一条江,经常来往。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的庙里看他,禅师不在,苏一个人去参观佛堂。看到威严端坐的佛爷,诗性大发,管小和尚要来笔墨,一挥而就:“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写完之后很得意,让小和尚务必把诗转给法印,让他看看自己是否悟道。佛印回来之后,二话不说,在诗旁边写了两个字:放屁!然后让小和尚把诗给苏东坡送回去。苏东坡看了之后火冒三丈,你个秃驴,不夸我倒也罢了,怎么能骂我放屁呢!心里越想越气,立刻起身过江,去找佛印的麻烦。佛印一见东坡,哈哈一笑: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被我一屁就吹过江来了吗?东坡一听,也是哈哈一笑,方才明白老友的用意,真的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啊。

  八风里边最关键的其实是“名利”二字,所谓“名缰利锁”,名利都是束缚人心的缰锁啊。相比较而言,有时利可以放下,名却放不下;名中讥讽有时可以接受,但吹捧就受不了了。过得了棒杀关,却过不了捧杀关。我们说的平常心,就是要在失意的时候不要悲观,而得意的时候更不要忘形。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凡事讲求尽我所能无所怨悔就好。不要太把工作生活中的烦恼荣辱太当回事。我的好朋友,程益中先生,历尽颠峰荣耀和冤狱挫折,问及感受,他教给我一句话,我经常念叨,也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事儿不大。是啊,事不大,别那么在意。这就是平常心。赵州和尚说:“树摇鸟散,鱼动水浑”,一切都很平常,事儿真的不大。

  3、成自在人

  这是黄蘖希运大师的话。哲学里讲认识了必然,就有了自由自在。自在是佛教追求的理想状态,最高境界。不是指物质层面的自在,而是心的自在。《穷爸爸富爸爸》里边讲“财富自由”概念,讲的是物质的自由自在;但仅仅有财富自由,没有心的自在是不行的,君不见,那么多那么多的人,发财致富之后就找不到自己了,迷失了,不快乐了,找不到安身立命之道。这恐怕也是陈晓旭出家的问题所在吧。

  黄蘖希运禅师有一句著名的话:“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这里讲的就是不着相、不住相的意思。你吃饭,却不会被米粒所住---不会一粒一粒地去数,去追踪它的走向和所在;走路也是一样。---否则该是多么可怕。我们每天遇到很多很多事情,几乎日理万机,我们能否象吃饭一样,随立随扫,不留痕迹,不被世间的相牵着鼻子走呢?自由自在,就是不要成为相的奴隶。

  六祖慧能听五祖讲《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顿时领悟成佛了。《六祖坛经》是中国人写的佛典里边唯一一个被称为“经”的,里边讲顿悟法门的核心理念就是:“无念,无住,无相。”但真的做到不住相、不起念太难了。有个故事,讲一个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下山,路过一条河的时候看到一个女子过不去了,老和尚就把女子背过了河。小和尚非常奇怪,师傅这不就着女色了吗。心里一直在想,实在忍不住了就问师傅。师傅哈哈一笑:我只不过背了那女子一会,而你却背了整整一天啊。

  我们的心不要“住”下来,不要被相困顿,要能够及时“释怀”,放下就是释,放不下就是住。“事来则应,过而不住。”住的越多,烦恼就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因为太住相了,不能释怀。公司里边职位调整,你的同事得到晋升,你没有得到,于是心生怨恨,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是他?久久不能释怀,就住了,就烦恼了,不自在了。你开着一辆捷达,看到办公室同事开了宝马,觉得没有面子,就咬咬牙也买了辆奥迪,其实还是贷款买的,每月拼命赚钱还贷。这就着相了,被相所困,成为相(车)的奴隶啦,就不自在了。

  学佛也是一样,千万不能越学越执着,有些人不学佛的时候很有文化,一学佛反倒没有文化了,变得过分迷信,执着于佛教名相。根本问题是要能够进得去,出得来,也不能被佛教名相所困。真正的把佛理掌握住,而不仅仅是佛教仪规和各种神秘现象。所谓“假名施设,随立随扫”。学佛不是对死亡的寄托,而是当下获得自在和超越。

  六祖慧能的成名偈子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根器高的人顿悟的方式,我倒是觉得慧能师兄神秀的渐悟式的偈子更符合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身在尘世,不可能不受到各种杂念、外物的感染,内心渐渐会蒙上灰尘而我们却不知道。家里的垃圾多了,我们知道要去倾倒;内心的垃圾(贪嗔痴)多了,我们也要记得及时去清扫才好。我有三个具体的建议:放弃怨恨,学会宽容,快乐一点。

  1)放弃怨恨

  我们常说爱情天长地久,实际上怨恨比爱更长久。怨恨越深,对自己的伤害越大,怨恨是以别人为中心,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学会去忘掉怨恨,忘掉伤害,不要强迫自己做受害者。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伤害你自己,而不是别人。还有一句特别好的英文:It’s not what people do that hurts us. In the most fundamental sense, it’s our chosen response to what they do that hurts us.

  2)学会宽容

  我们要知道人无完人,看人要看基本面,不要太苛刻,大节不亏即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学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人至清则无朋,水至清则无鱼。学会多记别人的好,忘掉别人的不好,宽容了别人实际上也是解放了自己,宽恕他们的过失是自己最大的荣耀。世上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完美,我们要学会妥协,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学会接受次好的选择。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则智慧丰饶。禅就是要在心中留点空间,好做回旋。

  3)快乐一点

  我们要学会保持一颗童心,做一个内心阳光的人,面带笑容,爽朗的笑,大声嚷嚷。简单一点,直接一点,快乐一点。还要学会感谢,对帮助自己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快乐的源泉因为自己不能释怀。必须释放心中的毒素,放下心里的包袱!每天早晨醒来,告诉自己:Today is a Grrrrrrrrrrreat day!哈哈!

  从当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本分事做起;通过本分事锻炼平常心,去除名利缰锁,不跟别人攀比计较;通过平常心锻炼无念,无住,无相,经常拂拭心灵,最后成为一个自在人,自由自在,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