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转载 > 创业 > 怎样做一个创业公司CEO?

怎样做一个创业公司CEO?

2015-07-23 16:39:10傅盛 13848

  导读:创业要如何开始,本质还是思维模式。首先学会把一个开放式问题转变为封闭式问题。不断试错,小步快跑,获取经验值。用外在重构内在,建立对世界的认知。


以下为傅盛关于《如何当好一个创业公司CEO》部分演讲实录:

  傅盛:首先感谢大家!不少远道而来的朋友。两个多月前,我跟泉灵讨论什么是互联网,后来我说,我搞了一个小项目,叫傅盛战队。如果有机会,从你的视角看一下什么是互联网。这次演讲题目也是她起的,叫《如何当好一个创业公司CEO》或叫如何创业。

  这个问题非常难。我想了很久。因为我也在不断创业的过程中,不停说服自己,创业究竟有什么感受?

  我见过可能做成一点点成绩的人。统一感受就是这件事太难!就像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有时候,你的赢,是不是真和你有关,连自己都不是很确信。

  有一次,我接受采访,我说如果要我穿越过去,说“傅盛你再来一遍吧”。金山网络、猎豹这件事,我觉得我可能就不干了。因为实在太难了!这种难,难到什么程度呢?它难到,不可控性远远大于你自己的认知。

  创业最大的难度就是太自由、没方向

  我记得,刚从奇虎360出来时,给自己总结两句,“天高任鸟飞,海空凭鱼跃”。每天看着一个新奇的世界,充满好奇心,过一段时间,变得迷茫。天太高,海太蓝,每天面临无数多选择。

  天天看着人家起来,每天都在想,我的想法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有可能做不到。后来终于总结出来,创业最大的难度就是太自由了,自由到你很容易失去方向。

  当时,网上有一个帖子,经常说,中国人从造原子弹到氢弹,只花了几年时间,比美国人、苏联人都快,但他说,其实第一个造原子弹和后面再造出原子弹,难度是不一样的。天上和地下的差距。

  因为没有做出原子弹时,这件事能不能做成是不知道的。你没有这条路径。当别人做出来后,你再重新造一颗。你知道,它可达。你把范围集聚缩小了,变成了工程性问题。而开始,只是探索性问题。两个问题的难度,截然不同。

  我从奇虎出来,第一次见到雷军,他问我一个问题,“360是怎样做成的?”我说,带了四个人,做了上亿用户,公司名字都是我起的。其实我连公司例会都不参加。因为太小。没人让我参加。我离开时,360在PC端全中国占有率已超过50%。

  接着,雷军继续问了我一个问题,“在这件事情上,你的功劳大?还是周鸿祎功劳大?”我当时脑子转了一下,我想,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后来我说,周鸿祎功劳大。

  从没有广告到每天一百万下载,做到全中国50%占有。说实话,当时出走,我内心多少有点负气。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经验的积累,我慢慢发现,自己的答案是对的。

  坦率地讲,安全这个方向不是我想的。当时我认为,安全不可能做赢。当然,也没有人认为可能做赢。瑞星、金山,几百人团队。我们是几个人。

  当时公司说,你先做一款口碑软件再说。尽管,方向没有那么居功至伟的前瞻性,但给了你一个封闭式问题。就做一款免费安全软件。在这个封闭式问题下,做的所有努力,已经把难度极具降低。

  没有方向时,你觉得都是方向。来回探索,大量时间被消耗。但给你一个固定性问题,叫封闭式、有区间问题。难度其实大幅度下降。虽然想出了,很多产品点子,但一个选择的重要性,其实远远大于过后做出的很多努力。

  这是我对那个问题的思考。他给了我一个收敛性问题。在这个收敛性问题下,又给你提供人力、财务、公司构架。虽然没有推广费用,但不需要担心人员工资,不需要担心很多让你游离于产品之外的事情。只需安安心心做产品经理。正好机会来了,它变得很大。

  后来,我越来越觉得,把一个问题变收敛,是很困难的一种状态。最近我在读一本书,叫《爱因斯坦传》。虽然那是个物理学的盛世时代,但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在那么多人情况下脱颖而出呢?

  其中一个描述让我印象深刻。爱因斯坦很年轻就在想象一个场景。跟着一束光旅行会看到什么?由这个场景不断在大脑里思考。逆向化思考。把物理学上极其开放的探索,变成非常收敛的、具体化的形象,思考出了相对论。

  还有一个场景。从下降的电梯里,会感受到什么?我突然发现,把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变成一个封闭式场景思考,可以使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巨大提升。

  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创业过程中,可能最难的就是把自由度变成一个具体问题,变成一个具体目标。因为,我们在创业的时候,总是信心满满的认为,我要改变世界,我要成为最牛的人,我要做最好的自己。

  我也一直用这种方式激励自己。一直到2010年,最困难的时候,当时在珠海,被对手强烈打压。产品和内部整合上,遇到很多问题。我才有了新的思考。

  有一个记者去珠海采访我。问,你想把金山网络做成怎样的公司?我说要全力以赴的做成一家超牛逼的公司。他说这个不够。他说你知道吗?他举了对手的例子。比如那个人。看着他天天打这个打那个,但他一直想成为这个行业前几名,甚至大佬。他会全力以赴,把一个问题,一个方向,变成一个目标。

  听了这句话以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前很多思考,是错误的。因为,以前都在想,如何做最好自己,如何变牛逼,看上去有目标,却把“状态”误认为“目标”,甚至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对的。

  我经常问团队,这件事为什么没做好?他说我已经全力以赴,我很努力,每天都在认真工作。我说这些都不是可以被证明的过程。你误把自己开放式的心理和工作状态,当成了工作和前进的目标。

  降低创业难度:把一个开放式转变为封闭式问题

  什么是封闭式问题呢?

  后来,我开始思考。金山网络,要成为全球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我发现不够。我又开始思考。我说要变成国际化的公司。还是不够。我说要变成中国公司里移动端国际化最好的公司。仍然不够。最后变成一个封闭式的问题,说起来没那么有情怀。我说,成为国际上移动端的360。

  由这个问题开始,我想到,找出Clean Master的突破点。把Clean Master变成一个封闭式问题。测算全球6亿覆盖用户,每天想想,我们怎么能做到。最近,我把这个问题又变成了一个更具像的问题。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公司里,变成全球TOP3移动广告平台。

  当然,这没有工匠精神,好奇心改变世界,听起来那么有情怀。这是个封闭式目标。但当你在一个封闭式目标下去做用户获取,做大数据分析,做到广告信息有效分发等等。一下变得清晰很多。

  CEO核心是树立一个简单可行的目标

  回到如何做好一个创业公司CEO。我认为,最核心问题,就是能把创业情怀变成具体问题。这个问题越具体越好。

  例子有很多。昨天我看一则新闻。滴滴开了顺风车,一天有80万订单。一代更比一代强。滴滴提出了一个封闭式的口号,做最好的打车软件。最近叫车,5分钟内搞定。这就是非常封闭的问题。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无论开顺风车,还是更多快车,能不能做到5分钟叫到一辆车?这个问题开始简单化了。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界限就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看起来很简单,但你要突破这层窗户纸,难度比你想象还大。我一直在内部跟团队说,近几年,我可能是观察雷军最近的人。

  但我还是要问大家,45岁雷军的精力旺盛,还是25岁雷军的精力旺盛?我相信自然规律,一定25岁。再问,十几年前,金山软件在整个行业里的技术、人才优势大?还是今天小米的人才、技术优势大?为什么金山和小米,今天差距如此之大?

  这个问题我跟雷总探讨过很多回。问题在于,金山当年看到什么是机会就做什么。他一直没把这个问题收敛起来。全力以赴,每个领域都做。做最好的自己,最好的公司,民族软件的旗帜。大量的资源,消耗在不同战线。

  小米成立时,我认为雷总把这个问题想的非常深刻了。一年卖一亿台手机就是伟大公司。当然,还有很多互联网精神。今天不谈情怀。忽悠创业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情怀。如果有情怀,工匠精神,就能改变世界。如果创业这么简单,所有人都可以上艺术学院接受两年培训,全是优秀的创业者了。

  但,创业不是这样。为了包装,让自己更快传播出去,被更多人认知,被很多没有创业的人崇敬,好像蛮是羡慕的眼神,这样可以。一旦回归到创业基本点,就不要轻则谈生态,动则谈改变世界,梦想这些东西了。这只是前进的内在动力。

  创业,要像做一道数学题一样。

  京东上有一款体重秤,叫云麦好轻。以前猎豹一个同事做的。现在几乎销量第一。当时做到一个月六千台时,他找我讨教。他说傅总接下来怎么做,智能硬件好火,大家都在健身,我也在做社区,要把这个链条做起来。

  我说别扯了。我说你把创业变成非常简单的问题。体重秤一年多少出货。你能不能拿下一半市场。今天六千台,什么时候能够做到十万台。没有做到前,全力以赴做。用价格、用设计、用所有东西,12个月之内看能不能做到?如果能够做到,6个月能不能做到?6个月能做到,需要哪些资源,能不能像一道数学题那样列在那里?

  想清楚目标,然后立刻做。

  我问,做到六千台,为什么做不上去。他说,当时有一个配件出问题,生产没跟上。我说为什么不是多条生产线?为什么不是每个配件上都有这种能力?反向推演问题,创业的目标感就会变得极清晰。

  路上,我跟泉灵姐姐也讨论这个问题。她说,其实跟她的成长路径是一样的。高人总是高人一筹。最初想做最好的主持人,后来发现怎么是最好呢?你觉得最好,人家不觉得最好。她开始把问题一个一个变成封闭式的。比如对着镜子说话和对着人说话是一样的。花几个月时间在自己内心做一个衡量。比如说一段两分钟的话,不看表,标准的两分钟,正负不差5秒钟。她说变成这样的问题之后,就会使你的整个事情开始变简单,否则你就是茫茫行舟。

  关于这种思考模式,我跟很多同事包括创业者聊过。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没有这样一种思维模式。雷总每次跟我交流,他很喜欢做一道算术题。那时候的雷军比现在要有精力,要旺盛的多,就是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雷总做小米时,思维模式上了一级。

  一年一亿台。五年前,他就冲着这个封闭式目标一步一步走。当时三星和苹果大概快到一亿。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出一家一年卖一亿台手机的厂商呢?如果做到,对手机厂商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做到了,对电商产生怎样的影响?

  反复就一个封闭式问题,来回推演。一旦具备这样的能力,创业就开始变得简单。虽然它不再像当初那么壮怀激烈,那么有情怀,但它开始变得有解。

  有解是最难的一件事情。

  所以,CEO的核心是树立一个简单可行的目标。树立一个越简单越聚焦的目标,越好。尽管这个目标,可能在过程中,不断变化。阿里巴巴的口号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我觉得,他的封闭式问题是什么时候销售能够超过沃尔玛。以及怎么超过沃尔玛,用怎样的方式超过沃尔玛。

  有一个词叫迎刃而解。我一直在思考刃在哪里?当猎豹想清楚要做国际化移动版免费安全软件时,变成全球超过6亿月度活跃用户时,变成全球TOP级别广告平台时,这个问题比“做最好的自己”、“全力以赴”要简单得多。

  今天,我开始慢慢体会到,那种你想清楚一个问题,执行就开始变得简单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强烈依赖于强大的执行的状态。

  创业过程中,开放式变成封闭式问题的转换能力,是我们真正最需要的能力的核心。

  目标第一个特征:简单

  互联网时代,简单是非常重要的目标。

  当你的创业用一句话讲不清楚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创业可能就开始出现问题。我现在就用简单这套法则,无往不破。每次大家讨论业务目标时,只要说太多,我就说,你已经违反简单原则。他说这个问题就是很复杂,我说你的问题会比中国更复杂吗?中国的事情,邓小平同志就用了三个字——GDP,或者转换为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

  你的复杂度不会超过一个国家。当你的业务这么复杂时,说明你的目标有问题。一定要用简单化思维确立目标,让目标足够简单。

  如同我跟做体重秤朋友说的。一个月变成十万台,这个问题就结了。等每个月有十万台,甚至更多出货量时,一年有几百万纯硬件用户,并且激活App时,社区问题不也解决了吗?是不是有可能改造整个健身行业或者减肥行业?

  如果只有几千台,怎么谈所谓的生态链。做成极简的时候,你再想那些延展的事。你的资源是有限的。一句话说清楚,整个公司看得懂,所有人不需要重复沟通,就知道需要干什么。

  猎豹上市时,投资人不断问Clean Master有什么?我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Google Play把所有软件下载下来,先清理一遍,再用Clean Master清理,还能清出很多垃圾,甚至清理出1倍。

  为了这个简单的目标,我们做了整个自动化分析。把反病毒那套技术全用上。但对用户来说特别简单。所有清理软件都用了,用Clean Master还能清理出垃圾,还能让手机更快。

  这个简单的目标,能简单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我碰到罗振宇,我说,每次我听你说关注我们公众号罗辑思维,记住我,是没有走字的罗,我就想笑。我想了半天,什么叫走字,我说为什么不就是那个逻辑思维呢?他说当年装嘛,觉得自己名字在里边多好啊。

  在我不停追问下,他有一天说,这是当时巨大的错误。每天花十秒钟解释没有走字的罗,这是资源巨大浪费,消费者精力的巨大透支,自己吃饱撑的没事干。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排行榜上来,20个名字,名字不够吸引人,就损失至少百分之七八十的用户。

  简单很重要。

  我们都是被工业化时代培养出来的复杂的人。简单在我们身上是完全没有的。只有90后、甚至00后才会简单。他们没有经历我们的培训。没有看到一个复杂的鼠标三个键、五个键,还有滚轮。Photoshop等等最难的软件,上培训课,才会用。这种复杂从骨子里来的。如果不下意识对抗,我们会把复杂,认为是美,是优势,是自己不可比拟的无与伦比的特质。

  另一个例子。国内某款手机出来时,强调美,用了一个对称设计,左边三个键,右边三个键。我说,这个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摸上去不知道在左还是右。经常会想想,左边是音量,还是右边是音量。你们不要觉得,我是吹毛求疵。很多用户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按左,什么时候按右。

  目标足够简单,你就开始聚焦。无论任何时候,资源都是极其有限的。如果你想出三个目标,就如同有一个人跟我说,这件事要做三步,我就想为什么不是一件事。对方总会说,不行,环环相扣的。如果环环相扣,是不是思维逻辑出问题了?

  没有找到简单的点,才会让我们失去聚焦。当你要做一件事,能够把这件事需要的所有组件,就地调过来,去掉所有头衔,在一个组里,几个月时间,冲出一款软件,一出来口碑就极好。如果没有把聚焦点坚持下去,看上去处处开花,其实没有一个点是核心命脉。

  目标第二个特征是聚焦

  我对布局这种词特别反感。我从来不认为,哪个局是布出来的。我认为,聚焦一个点来回横切,形成一个足够高的局部高地,从这个高地上顺势俯冲,一举而成。而不是靠撒网一样,放出很多点,来做到的。

  很多人说猎豹发展好快,居然上市了,几十亿美金了。他们的潜台词就是,你们怎么没有像瑞星一样消失掉,或者你们怎么能上市,海外怎么能做出来呢?

  我说,我们只是抓住了一个看上去极其微小的核心机会。那个微小的点,小到你根本就会忽略它。当哈尔滨同学做的一个小软件,在美国排行榜前三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个大机会。把全公司资源投入进去,做了一款极简单的清理软件。

  从第一版到现在,按纽没有增加,一直四个按钮。当4个人,2个月,准备做第5个按钮,我说不准做。上来就一个按纽,直接点就完了。为什么四个按钮。就是极简单的点上聚焦。聚焦到别人都没办法在资源上拼过我。

  目标的第三个特征是被验证

  “被验证”非常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重要到你都应该忘掉自己是谁。我们总在内心觉得,自己很专业,我才了解用户。其实互联网本质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你一定要用数据,验证这件事情可行,你才真的认为它可行。如果你不能认为它可行,如果你自己内心坚持认为它可行,但它在验证这个点上,不被通过。

  一定要放弃自己的想法。也许你会错失成为乔布斯的机会,但你有更多机会把这件事做成。

  我问过创业者很多问题。创业者一般最喜欢说,我比他们专业。我说,这个假设是错的。他们说,不会,我就比他们专业。我说,第一,如果你的对手是大公司,就算他个人不比你专业,他的团队一定比你专业。大公司理论上能雇到最好的人。第二,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有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变化了,你都不知道它变化了。我们怎么理解这个世界?

  当雷军的《Are you ok》成为KTV点唱前三名的时候,这个世界怎么认知?没法理解这种文化。爬山时,一个小同事一直唱这首歌,我都快会哼了。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其实是巨大的弯道。所有东西都在崩塌。

  我们必须依靠靠验证。要用外在的事实,来证明自己。不要用内心的固执去证明。遇到问题,一定要快速转向。

  怎么转向呢?小步快跑。

  讲到小步快跑。我想到一个例子。前两天,跟直播神州发射的泉灵姐姐在硅谷看了一个创业团队。那个团队干什么的呢?做火箭。要把火箭做到只花100万美金就能发射。中国火箭发射一次5000万美金。他要用100万美金,发射小型卫星火箭。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多少人?他说4个人。我说怎么做到?他说,用3D打印,打印出火箭的发动机。传统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加点火,再加试验,需要6个月以上的周期。但我只需两个礼拜。因为设计费用太高。都是很强的材质。他说,我用普通材质。用3D打印机,打印材料,快速实践,改善设计,就有可能利用普通材质,做成火箭发动机。

  我当时感慨,这个时代真是不断试错的时代。通过不断尝试,调整目标,把目标用互联网方法,逐渐清晰化。

  侦察兵模式,不断试错,寻找目标

  目标的最初寻找,我总结叫侦察兵模式。这个时代不再是生产制造时代。不再是有了技术优势、生产线优势、资金优势,就有可能被颠覆的时代。要通过不断尝试,不断试错,获取更多经验值,从而变得比别人更强大的时代。

  小步快跑,不仅是互联网法则,更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法则。过去缺乏小步快跑的基础,因为生产成本太高。今天,不断快速尝试,能够找到自己的目标,并实验出结果。试错的本质是在增加经验值。

  创业就是一个不停打怪,获取经验,不断升级,等有子弹,再打BOSS,然后上市。如果每天都在研究琢磨,从不试错,就会被怪打死。

  侦察兵的核心是获取经验值,建立对世界的认知

  互联网,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取比别人更多的经验值。经验值用来干什么?用来建立你对世界的认知。通过外在,不断重构内在。千万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你创业最大的动力。但你在做产品,做目标的时候,要学会用外在改变内在。

  什么叫外在?就是眼见为实。你看到的事情才是真的。不是你以为的事情是真的。我们经常会陷入到一个极其错误的逻辑中。我已经都了解了,这个事一定能干,我们就这么干。6个月、12个月,为什么没做到呢?投资人没给我钱,对手老抄我,基本不会认为是自己当时选错方向。事实可能就是你的错。最大错误就是,没用外在世界来改变自己。

  尤其作为产品经理,更需要用侦察兵模式,获取很多经验值,重新树立判断。这方面我有非常多教训。当时,我们的产品经理跟我说,要做天气。我说天气有什么好做的?有什么值得做的?当我看数据,百度移动搜索一半词汇来自于天气。于是我在所有产品上,加了天气提示。

  为什么?因为突然发现我不对。我出门就有车,从来不关心天气,必须很羞愧的承认这点。事实上太多人关心天气了。当我发现这件事这么重要时,花了很大精力在全球做天气。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新东西层出不穷。我们怎么改变自己内心固有的东西。我们当时在做Clean Master,很多程序员不愿意,为什么?他们说做安全,怎么做清理呢。我说对。但Google Play上面搜索Clean这个词是Security的2到3倍。面对这个惨淡的事实,移动端安全需求没有起来,用户不需要太强烈的安全。

  但用户需要清理。特别安卓手机,经常卡、慢、发热。所以,不能因为你认为安全重要,安全就重要。你认为清理不重要,清理就不重要。从今天的数据看,清理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我们做的小功能叫Applock,为什么单独对App做Lock呢?我还是没有想清楚这个东西会有那么大需求吗?后来他们说,印度有一款这样的需求,排行榜前几。我说那赶快做。印度人的手机是互相交换的。特别需要。做了以后,每天有几亿用户使用。

  如果你不觉得有这个需求,怎么办?学会通过用数据不断重构。有一次我跟口袋购物王珂聊。他们为了找到这样的机会,做了一个海豹突击队。一个礼拜时间上线,然后看数据,数据只要好就上,不好就放弃。放弃一个,再来一个。没有人在快速变化中是所谓的大牛。

  再比如微信。总共出现四五年。哪有很多经验。不停试,快速做。拿到经验值。发现一个点,直接切进去。

  我特别想强调这点。我们自己都会犯经验主义错误。为什么要重构?因为整个世界都在重构。你要用外在的东西,改变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否则你就会停留在用过去经验判断未来。

  傅盛战队有一个项目叫Musical.ly。前几天美国Apple store排行榜第一。我问创始人,为什么选择这个产品?他说当时做一个产品时候一天几十个下载,几百个登陆,他们就换了。做这个。一天两百个下载,比那个产品多很多倍。觉得这是个机会。开始做。前两天排名超过Facebook,单日几十万下载。

  傅盛战队还有一个项目叫小余老师说。一档互联网教育类的逻辑思维。每期点击一百多万次。这是88年没有生孩子的年轻人。我跟泉灵姐姐说,这个产品多棒,全网教育类排名第一,没有推广。她打开一看,哇,布景怎么这么难看,灯光有问题,讲的声音让人有疲劳感。

  我说,我们身边大把很强的人。你不能这么想。要从外在来看。已经到了这么大的量,说明有些地方切中了教育的核心。被证明了。

  说了这么多。创业最容易犯的错误,既有强烈的信心,又能通过很多数据的事情,通过外在的世界,不断重构你的产品观。你可能会说乔布斯不是这么做的。谁做成工匠就牛了。有情怀就把产品做好了。反正至少我不是那种天才。我也不知道天才是不是真这么做产品。

  总结如何创业:预测-破局点-All in

  我最近有一篇文章,关于战略三段论:预测-破局点-All in。也可以总结为创业三部曲。

  第一,预测的本质就是找到巨大的方向。这个方向怎么寻找?既有思考成分在,也有尝试成分在。当你发现一个产品快速成长。可能代表一个大的方向。

  我们为什么敢做国际化?一个重要点,当时小团队做了清理大师,我个人觉得产品做的不错。然后我发现美国排行榜上,中国很多小软件排名靠前。我认为中国移动App全球化时代一定会来。中国移动App研发,会像过去几十年的日本汽车、韩国电器、台湾半导体,在全球占有统治地位。这就是我做的巨大预测。

  这种预测值多少钱呢?我认为一家公司95%以上来自于你对这个大方向的判断和切入。傅盛战队选了很多项目,也许看起来每个创始人起步不是那么高大上。但选择的都是和传统行业结合比较多的。要么是教育,要么是医疗,要么是O2O。App的核心竞争其实基本已经开始结束了。

  第二,寻找破局点。在大的方向上,不能用撒网的方式,要找到一个特别细小的点。你在一个看上去很边缘、很狭隘的领域做成行业第一,这个领域越窄,再窄都没关系。只要有机会变成行业第一,你就开始有了巨大的机会。

  这个时代就是一个点改变世界。怎么寻找这个破局点?不断尝试和试错。用快速的尝试完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找到用户的需求点,不停收集用户需求,重构心里的产品观。一旦找到这样一个产品,全力以赴去做。

  有人会问,你又讲试错,又讲聚焦,这个平衡怎么找?最好的平衡就是它被验证。互联网是口碑时代。只要出现用户自增长,用户主动传播。出现这样的例子时,基本被证明就是破局点。你应该用这个行业内大家都没有想过的资源去投入。

  我们当时做清理的时候,投200人进去,做一款小App。创业本质就是这样。想清楚大方向时,全力以赴的All in。一定不要先前有收入、用户需要,就把战线拉太长。我们当时从珠海调几十人到北京,全开始干移动,不停寻找破局点。

  今天很多创业者说做好这个事需要三件事。我只让你讲一件事,这件事是什么。如果没找到,要快速找到。找到这件事,你就开始具备All in。

  认知差距是互联网唯一的壁垒

  互联网没有任何壁垒,除了认知之外,就是思维模式的差异。最开始都说互联网没什么了不起,就是一根破网线,传统行业觉得这个事情我也能做,纷纷进军的时候全失败了。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是摧枯拉朽。怎么说?你看出租车司机把出租车交给公司了。不交份钱了,直接加入滴滴、Uber,这就叫摧枯拉朽。这种认知一旦差别以后,就形成了时间的差距,你就变成了制高点,更多的资源迅速积累。

  互联网极大降低信息传播成本。极短时间内,能有引爆效应,有了引爆效应以后,开始变成雪球模式。

  一定要知道认知差别的力量有多可怕。这种可怕程度,就是让整个台湾和日本停留在上世纪。

  有一次在日本见一家估值100多亿美金公司CEO。他像中学生一样。跟软银前副总裁吃饭,大概60多岁。他告诉年轻人,你在这里任何地方,都能买到很多东西,享受最便利的服务。年轻人回了一句,这也许正是日本互联网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你们太成熟。成熟到思维不需要变革,也能享受很好的服务。

  什么叫认知?就是无条件接受。你没有理由反驳。不必要反驳。除了证明你能反驳之外,你什么都证明不了。认知差距是互联网唯一的壁垒。

  作为一个创业者来说,怎么调整自己的思维?

  我总结一下。如果在自己的思维里,能够把开放式问题变成封闭式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根据变化极快的世界重构自己;大方向上,抓住具体机会,然后全力以赴。

  今天创业本质上,还是精英文化。成功率非常低。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认知。创业成功的人,不是因为他多聪明。而是因为他能够不断改变自己。跟这个时代紧紧相扣,每一步都踩得准,才有可能在这样疯狂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成长,不断成功。

来源:傅盛微信公众号

编辑:J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