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推荐 > 【毕友推荐】第71期罗振宇 推荐《最佳结婚年龄》

罗振宇 推荐《最佳结婚年龄》

2013-08-13 19:51:24毕友网 119083

(罗振宇 知名媒体人、《罗辑思维》创作人)

推荐语:

   经济学中有一个经典的命题:“石油是用得完的吗?”

   在机械论看来,这是一个白痴问题。因为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人类又在用可怕的速度消耗它,怎么可能用不完呢?但经济学不这样看:当石油的开采成本大过产生的效用时,人们自然就会听任那些石油长埋地底,转而去使用更便宜的“新能源”。

   再比如:一个超大型城市,会不会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而陷入用水枯竭的境地?表面上会,但实际上不可能。因为集群居住带来的效益,完全可以支付得起昂贵的水。在现实中,我们已经看到了香港、迪拜、拉斯维加斯等多个案例。

   可见,用动态的视角去看待事物,会得出和直觉完全相反的结论。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互联网经济。很多媒体会热衷于讨论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对不对?比如京东商城就曾经经历这样的拷问。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典型的“用现状推导未来”的机械思维路径。一个真正理解互联网逻辑的人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从动态的趋势看,当一家公司拥有如此广泛的知名度和如此庞大的用户,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

   动态地看,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还没能说服你,那就不妨看看下面这篇小文章。

最佳结婚年龄
文/佚名

   媒体总在说男女比例失调,以后会有大把的人打光棍云云,但是我们满眼看到的却是剩女。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即以让专家们感到惊恐的123:100为基准来计算一下,到底会是剩男还是剩女:

   首先,男孩子的出生率本来就比女孩子高。正常情况下是105:100,此之谓“雄性激素”风险。女孩子跳皮筋的时候,男孩子去水库游戏;女孩子过家家的时候,男孩子玩滑轮。青春期的男孩子损耗高,故要多生出五个来以保证进入婚姻年龄时男女数量相等。但是进入汽车时代之后,男孩子死得更多了。美国统计的数字是:出生时男女比例是51:49,结婚年龄的男女比却成了49:5l。

   到了婚配年龄,男女比例将降至115:100。还是男的多。且慢!男同性恋的比例是4%,女同性恋的比例却只有2.5%。剔除同性恋之后,异性恋适婚年龄的男女比例为110:100——少了五个。

   最后,《婚姻法》规定男性婚姻年龄为22岁起,女性却只有20岁。也就是说,对于30以下的适婚男女来说,女性有10年的供给,男性却只有8年的供给。110打个八折,最终的结果变成了88: 100。(这还没算上200万军人和200万被关在监狱里的罪犯,他们基本都是男性)。

   所以很好理解的是:在20-30岁这个年龄段,姑娘是超量供应的,超过的量还很大。这导致两个显而易见的结果:一是三四十岁的中年猥琐男,哪怕是个肚子像青蛙的秃头,只要肯买一杯卡布奇诺,找到一个肯倾听他“短暂不幸婚史”的20来岁未婚姑娘也并非难事;第二个结果是:姑娘们一旦错过了最佳婚姻年龄——比如说,大多数人认为的30岁——她们的机会就一下子变得渺茫了。因为,本来可以娶30-32岁老姑娘的35-42岁之间的男性,如今都被20多岁的姑娘抢走了。

   未婚姑娘一过30,她们主要面临的竞争对象其实是离异妇女。按说这场竞争中,剩女应该有优势,一个黄花姑娘,还争不过一个带着个拖油瓶的离婚妇女?这还真不一定。数据已显示,超过六成的婚姻破裂是因为有第三者插足。也就是说,大多人跳槽之前,是先找好了下家的。倩倩妈改嫁给李先生,是因为她还是隔壁王太太时,就已经得到了李先生要娶她的承诺。对于这部分市场,剩女们只能干看着。

   那么,离了婚的倩倩妈和剩女小娟,在一个公平的起点开始竞争李先生呢?小娟也未必能赢。因为倩倩妈有取悦男人的经验,并且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俗话说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纸。主动的女人优势还是很大的。另外,现在离婚很普遍,社会上对离异妇女远不像以前那么歧视了。反而,如弗洛姆所说,身处于后现代社会的人们,被消费所异化——一个剩女,就像一件无人问津的商品,其品质是可疑的;而离异妇女,却像个二手货,毕竟被消费过,品质却是有保障的。所以,在婚姻市场上,剩女所受到的歧视其实是比离异妇女要更重。这也是剩女心理压力格外大的一个重要缘故。

   相传,柏拉图曾要求学生们穿过一片成熟的麦田,每个人都只许往前走不许往后退,且只有一次机会在麦田里选择一个最大的麦穗。摘下来之后就不许再后悔。此之为麦田悖论。学生们的困境在于:如果下手太早,会手里攥着一个不那么大的麦穗而眼睁睁地错过一些更大的麦穗;而下手太晚的人,两手空空地看着越来越逼近的终点,心里越发的恐惧,生怕在最后的几步路上连稍微超过平均线的麦穗也摘不到。

   在每人只有一次机会的前提下,最佳策略应该是头一半路程只看不摘,根据路上所见心里盘算好“值得下手”的大麦穗的标准,后半程见到第一个达到此标准的麦穗就毫不犹豫地下手,哪怕后面又看见更大的也不后悔。也就是说,假如一个城市中姑娘们的平均结婚年龄是24岁,那么最佳结婚年龄则是24岁半或25岁——比平均值稍微晚一点点。

   可是现在,没人把离婚当回事儿了,至少没人把只离一次婚当回事儿了。也就是说,规则变成了挑麦穗时可以后一次悔。如此,麦田就被分割成了三份:前三分之一只看不摘,心里定标准;中间三分之一出手;最后的三分之一如果看见比手上大的则换仓。

   在这个可以后一次悔的麦田悖论的新规则下,早早结婚、中途感觉不行就换一次老公的策略,要明显优于过了平均结婚年龄后才考虑结婚的人。后者相当于放弃了一次后悔的机会。而且,正因为错过的越多,就越不愿意将就。最后,两手空空地走向终点……

节选自网文《最佳结婚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