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转载 > 创业 > 技术牛创业必须学会升维思考

技术牛创业必须学会升维思考

2015-10-12 14:01:04张玉利 17701


  这个时代,从来不缺少梦想,对于技术牛,这简直是梦想时代。

  过去在人们的眼睛里,技术牛就是那些成天窝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与数百万行代码为伍,也许甚至是不具备人际交往能力的“程序猿”。技术牛人生的顶峰不过是黑了联合国官方网站,或者创造了某木马让多少台电脑瘫痪。

  现如今,梦境升华为豪华版。

  往近了说,马化腾、李彦宏、雷军、傅盛在中国商界呼风唤雨,成为一个时代的独角兽;往远了说,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kerberg)、Marissa Mayer(雅虎CEO),从一个小小的产品出发,缔造了影响全球的商业帝国!

  然而,现实总是分外残酷,虽然BAT技术男们前脚踏出大门,后脚就有人投资的盛况仍在,但是细数下来,真正做成CEO,并且在商界大展拳脚的人仍是凤毛麟角。从程序员到CEO的旅途不可谓不艰辛,每一个角度变化都是人生的巨大跃迁,从CTO到CEO,这条路亦是荆棘密布。

  升维思考,避免落入思维僵化的深坑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在技术界可谓真理。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里的产品经理、程序员、设计师每天绝大多数时间都在面对代码,开会讨论的是代码的逻辑到底对不对,吃饭聊的是PHP的写法,下班研究的是极简的设计风格,除了起床三件事外,生活中只有技术。就算是业余时间参加宣讲会,听的还是某某技术大牛的宣讲与交流。

  不出所外,绝大多数的技术人员生活圈子很小,社交也多发生在本行业,可能在技术行业你是领导者,但是创业本身不是做产品,而是实现商业运营,如果过于沉迷于技术非常容易掉到思维固化的坑中——以技术水准来判断产品前程。

  技术人员多数有个通病,总是觉得自己的技术牛,只要是我推上市场,肯定市场占有率最高。殊不知,几个月后发现竞争产品推出来了,但是技术比较弱,就对竞争对手不削一顾。一来二去,自己沉迷于技术水准,但是没有产品运营、市场推广、品牌传播,最终就算是自己最开始研发这种类型的产品,结果到后面反而没有赚到钱。盲目的技术自信反而会让一个创业项目丧失市场机会。

  创业不是单纯的码代码,而是基于现实的市场需求,创造出一种产品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构建一个商业系统,而这一切的根本不是技术能力,而是寻找到商业机会的创业起点,这些都要求技术牛们能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创业项目。作为CEO,要努力跳出自我的世界,凡事从公司战略的高度思考。

  第一要关注社会热点,观察社会的痛点,通过对各社会阶层的理解寻找创业切入口,然后推导到产品与技术,而不是反过来。比如2013年底空气变得越来越糟时,空气净化器开始迎来爆发风口,如果现在从零开始做净化器创业,换来的就只能是“呵呵”了。再优秀的技术如果生不逢时,也是死路一条。

  第二点是在矛盾中找到机会,通过互联网技术调节供需,为化解矛盾提供各种可能。工业化时代,创业主要依赖于信息鸿沟创造商业价值,通过在供需中间建造壁垒获取商业价值。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切都正好反过来,通过技术平台减少商业信息差距,实现信息与价值的自由交换。比如城市与人口的扩张和出行交通手段匮乏之间的矛盾,为出租车公司创造了巨额财富,但是打车软件的出现,增加了交通工具的供给,提高了车辆的使用效率,为用户创造了价值。毫无疑问,其中技术平台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就是要成为信息的领导者。作为一名技术派,要主动地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尽可能杂一点。虽然个人精力有限,看到的、听到的信息非常有限,但必须要有这种意识多去获得外面的一些信息,去跟同行、竞争者、投资人、产业上下游,甚至跨界大佬聊天。他们每天思考的,有哪些不一样的观点,都可以不断改善创业者的思维宽度,不断调整认知。技术派创业者思维模式的改变,做到以上三点实属不易,只有不再沉浸在代码的世界,才有可能避免刚开始创业就掉入到思维固化的坑中。

  忘记技术,像个CEO一样工作


  看过电影《社交网络》就知道,扎克伯格不只是个技术牛人,轻易搞瘫了整个哈佛网络,他的商业感觉和用户需求把握同样敏锐。在设计第一个长相匹配的网站时,他可以自由整合爱德华的算法,不痴迷于自有技术;在设计Facebook时,知道利用其他学校都想和哈佛名校学生交友的心理,懂得如何通过熟人关系网络邮件开展营销,最终通过添加用户是否单身这个简单标示,使得Facebook大获成功。

  Facebook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本身产品技术多么牛,而是把握好了产品用户的心理、选择了合适的营销方式、整合自身独有的资源优势(哈佛)。现如今,但凡学了web编程的技术都可以做出这个PHP网站,但有几个能做成Facebook?

  技术人员设计产品时,总会不自主地把系统搞得特别复杂。因为做技术框架时会想到重用、接口定义时要很灵活,一旦这些技术方面的因素占据了产品的主导地位,那这个产品最终会超级复杂。互联网产品的核心是给用户解决麻烦,傻瓜化、简易化和易操作化,不让用户思考,一看就知道这个产品怎么用。技术太复杂,结果就会和市场南辕北辙。技术人员设计产品时,一定要有市场眼光、简单化功能、适当摈弃技术,强迫自己不往技术方面思考,像个不懂技术的CEO一样工作。

  技术创业者习惯性的思维是和机器打交道,通常并不善于去做跟资源整合相关的工作,但是在竞争环境格外恶劣的中国,谁拥有的资源越多,就越容易为创业加速,构建自己的护城河,资源整合之于创业者分外重要,尤其是初创公司。

  资源通常分为拥有性资源和非拥有性资源。拥有性资源通常是创业者自身所拥有并能支配使用的资源,比如说人脉。通过人脉,能否将现在所做的事情跟以前那些资源有效的对接?拥有的资源能否帮助我把现在所做的事情做得更好?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加快创业项目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效率。非拥有性资源通常指的是不拥有但可以通过手段支配的资源,比如合作伙伴的渠道资源等。通常这一类资源想象空间巨大。

  资源整合的宽度决定了视野的大小,更决定了创业项目能做多大。在资源共享的时代里,占用但不拥有,是创业项目快速扩展版图的必杀技。就像滴滴、Uber、Airbnb,不拥有自己的汽车和民宿,却可以快速成长为估值过百亿美金的公司,这就是资源整合的力量。

   除此之外,借助社群开展营销,通过社会化媒体促进宣传,让粉丝们拓展市场、强化品牌。变革的时代,技术型创始人需要学的东西太多。

  分享与协作,补上管理这一课


  李善友在《登高四书》中说,创业九死一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对于大部分创业者来说成功率只有1%,但为什么还有更多人义无反顾地进行创业?因为创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直接的方式。

  然而,创业始终都是团体行为,作为公司创始人,当你把其他人招入公司的时候,就必须得考虑怎么才能让员工在团队中体现出他的价值,激发出团队所有的战斗力,将团队的价值最大化。

  很多技术创始人刚开始创业时,认为只要把产品死磕到极致就好了,没有关照好其他部门,这样非常容易掉入唯技术论的坑里。创业是个系统工程,团队里的各个部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应该协同作战,成员应该具有分享精神,无论是技术部门、市场部,还是运营部等在大的方向上都应该是符合公司的前进方向,各个部门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协同作战,这样公司才能做好做大。

  唯有人才才可以让公司基业长青。用好的机制选拔表现突出的人,用公平的政策奖励能力强、态度好的人,用股权深度链接和公司利益一致的优秀人才,让每个优秀的人都能有归属感,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企业里的一份子。确定企业文化、建立奖惩措施、建立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目标明确的前景规划、看得到的计划里程碑。

  京东集团副总裁李大学认为管理的核心是:一个愿景、两个关键、三大体系。愿景可以凝聚团队,用一个共同的使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所有人为了共同目标,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与奋斗;文化和结构是两个关键点,倡导信任、分享、成长的文化,建立公平的人资体系,让不同层级的人各归其位;建立产品、架构和管理三大体系,为公司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技术创业者占据天时、地利和人和,若能在技术之上拓展视野、补足技能、完善管理,必将如虎添翼。加油吧,技术牛!

  点评(田莉,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在当下“互联网+”的浪潮下,有一类创业者备受瞩目,那就是技术创业者和他们所创建的高科技创业企业。比较不同类型的创业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难发现,从宏观意义上讲,技术型创业的成长性更高,在创立之初就有可能直接聚焦于全球市场,与一般意义上的创业企业或广大中小型企业相比,技术型创业企业能满足更广泛用户的更深次消费需求,并为社会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也是为什么技术牛创业从一开始就被看好的原因。

  但是正如在管理学这门商科基础课程开篇就提到的,管理者要具备的三种技能,即技术性技能,概念性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与做技术出身的工程师在转型做管理岗位之初,需要着重锻炼自己的人际关系技能和概念性技能类似,技术创业者在创业之初也要面对的技术之外的重重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技术牛不要过分沉迷于“车库情节”中。虽然在美国硅谷,确实流行着一条“创业要从车库开始”的经验,从车库中更走出了类似苹果,惠普,微软这样赫赫有名的创业企业。但是在当今世界,特别是中国,时代在变化,创业远远不是发明一项新技术就能成功市场化的,以“互联网+”的创业浪潮为例,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了发展的工具和平台,而非技术本身。为此,技术创业者们首先要解决自己的思维桎梏,在职业转型过程中,应锻炼自身新的能力,补上管理这一课,特别是概念性技能(与战略化,系统性思考相关的能力),以及人际关系技能(与沟通协调,人际交往等相关的能力),做到人职匹配。

  如何才能做到?解决方案有如下几点,首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前文中提到在技术创业者的公司里,通常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也就是说创业团队通常清一色的技术专家,因此在日常经营中,公司也都是一切围绕技术转,问题也自然随之而来。但是有关创业团队的研究已经发现异质化的团队构成有助于不同观点的交流,促进创新,而且在这个分工变得越来越精细化的时代,技术牛不必要亲力亲为的从事技术商业化的全过程,作为创业团队或者创始员工之一,专业从事技术的研发,也不失为一种参与创业的形式,并且反而容易带来更好的结果。

  其次,在创业过程中,技术牛创业者可以借鉴时下流行的精益创业理念(lean startup),即创业者在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与信息条件下,通过持续迭代优化克服创业的不确定因素,最终进化出最好的产品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具体而言,精益创业要求创业者先将自己的想法转变为一系列可被检验的商业模式假设,然后将其进一步转换为一系列具备基本功能与最小限度生存空间的最简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简称MVP)。接下来,通过MVP测试来检验商业模式假设的有效性,并决定商业模式假设是否应该保留、修订,或者放弃。重复这一过程,当全部商业模式假设通过MVP测试,就意味着企业已经开发出了契合用户需求,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新产品。不必一上来就追求技术的最优,而是从最简可行产品开始,通过与顾客的互动,不断迭代优化产品和技术。

  最后,一部《人在囧途》和随后的《泰囧》、《港囧》让演员出身的徐铮完成了向导演的转变,更被网评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技术牛华丽变身创业者,似乎也需要先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在互联网创业的浪潮下,创业者要去深入理解互联网平台能带给顾客什么,需要深刻体会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产品,做到真正了解顾客。接下来,不能忽视中间基础的运营环节。创业企业虽小,也是一个基本的投入产出转化系统,运营强调数据支持,细节为王,而这些都不仅指的是技术细节。同时要学习站在销售部门的立场,知道技术如何落地。在这个全流程中做到逻辑清楚,服务战略全局,并善于借用外力,整合资源,并管理好与企业相关的政府,客户,投资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关系。这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学习调整的时间,但却是可学可教的。

  做到这些的技术牛们,相信一定有人为你转身的。

  出品方: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现任中心主任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张玉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