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推荐 > 党鹏推荐:考不了100分就是没出息?

考不了100分就是没出息?

2014-05-04 16:27:22党鹏 15319

  【毕友导读】:本文由中国经营报四川站站长、《毕友》顾问党鹏推荐,文章的主角卢十四讲述了他童年关于父母如何看待考试成绩的故事,值得家长们深思。当家长在孩子面前悬起100分的旗帜,并眼巴巴盼望着孩子去实现,这背后藏着的是一种深深的“比赛”意识,一旦家长将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以爱的名义捆绑孩子,以教育的名义束缚孩子,实行“家长本位”而非“儿童本位”,便如同剥夺一粒种子需要的土壤、阳光和风雨,却给它一个温室,然后期待着它茁壮成长……


  那时我还在上学前班,每天的作业是写满一页田字格的汉字,老师会给作业打上一个具体的分数,我总是拿到七八十分。我没想过老师给一页汉字评分的标准是什么,也不知道78分和84分的差别在哪里。我不关心别的小朋友得了多少分,也不在意自己每天的分数是涨是跌。对于“七八十分”这个水平,我觉得已经很高了,虽然不是100分,但也占到了100分的大多数。我总是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我今天又拿了高分。”

  对于我的志得意满,妈妈却很少给出积极回应。终于有一天,她兜头泼了我一盆冷水:“你才拿七十几分,高兴什么?你看看别人家的小孩!”

  我愣住了,心想:我虽然得分没别人家小孩高,但也并不低啊。但这句话我始终没说出来。

  我的世界改变了。在那天之前,我要对自己满意,只需达到自己的标准就行;在那天之后,我开始知道世间有另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在无数人与人的比较当中自然形成,客观中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在这样强大的客观标准面前,“我自己的标准”一文不值,永久失效。

  一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作为小学时代的优等生,我没太为达标、考试担心过。但我妈依然对我十分不满,因为我总是鬼使神差地拿不到100分。这种不满在我六年级那年达到了顶峰:小升初的竞争那么激烈,满分300,得考到290分以上才有进省重点的把握。全班第五、第六这种名次实在让家长睡不着觉。然而我的数学考试成绩,总是95、96、97、98……连99.5都考过两次,就是考不了100分。

  这看起来像是故意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起码我从未故意做错过任何一道题。另一方面,我也确实无法在考试中提起精神,集中注意力。早早做完了卷子,我就趴在桌子上发呆,绝不想再检查一遍。我当然也想考个100分,但只是想想而已。学前班那个无论拿多少分都对自己很满意的卢十四,本质上似乎从未改变过。

  为这件事,我妈骂过我无数次。甚至有一次,因为我考了96分,我妈抄起一根长竹竿就打我,将竹竿打断成两截。我同学看到之后,赶紧跑去告诉老师:“卢十四要被他妈打死了。”老师匆忙赶下楼来制止了我妈。现在想来,在我妈的打骂背后,是全然的束手无策:她有办法让我做习题、背课文、记单词、晚睡早起、不看电视,但她无法替我考试,无法让我提起精神去追逐100分。

  在一次痛骂中,我妈问我:“你到底有没有自尊心?”

  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我当然不能说自己没有自尊心,但如果我说有,那么她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必定是:“那么你的自尊心体现在哪里?”是啊,如果我真的有自尊心,为什么不努力考100分呢?学前班时我就说不出口的那个答案,如今自然更加说不出口。

  但我当时考虑的并不是如何给出一个机巧的答案。这个问题真的刺痛我了,我扪心自问:在考试的时候,我总是那么懒散,完全没想过“自尊”这回事。但每当挨骂时,我又确确实实羞愧难当。最终我的回答是这样的:“你骂我的时候,我就有自尊心。”

  这个回答代表着我当时力所能及的全部反思,以及毫无保留的坦诚。这个回答换回的是一记大耳光,因为它听起来是那么无耻,能给出这种答案的人分明已经毫无自尊心可言。

  现在想来,当一个人沦落到被质问“有没有自尊心”的境地时,他的自尊确实已经被彻底践踏了。那一年,我屡屡冲击100分不得,反而是接连考出两个60多分,实在是前所未有。

  六年级终于结束了。我收获了一双近视眼、达到肥胖标准的体重,以及足以考上省重点的291分。整个六年级我只考出过3次100分,其中两次留给了小升初考场上的数学和英语。

  这对小学时代的我而言是一个戏剧化的结尾,但对整个人生而言只是短暂的幸免。每个阶段、每种境遇都有不同的“客观标准”悬在你的头顶,一时达标不要得意,总有你不能达标的时候。

  我有个高中同学,和我关系很好,他一直稳居班级前十名。我曾一度幻想,如果我能有他那样的成绩,肯定再也不会被爸妈骂了。大二寒假,我去找他玩儿,他给我看了他高中时代的日记。那日记里写满了苦闷,讲述他如何在考到全班第六之后,被他爸妈痛骂为何总也考不进前三名。那一刻,我心都凉了。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多么可笑,他妈骂他的方式和我妈一模一样。他是全班第六,我是全班第十六,可遭受的待遇并没有区别。

  “我不想考100分,我不想考前三名,我不想达标,我不想让你们满意,我觉得我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了,我已经对自己满意了。”不,怎么能这样说?怎么能这样想?怎么能这样做?你还有自尊心吗?在很长时间里,我为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更羞于承认。第一次听衣湿乐队的那首《放了我》,我被一句歌词震惊了:“但是我不想有啥子出息。”

  震惊之后,仔细一想:这样回答又有何不可呢?为什么非得违心地说“我想有出息”呢?

  后来,我虽然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并且有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但在内心深处,我一直都怀念那个学前班的我——手举一份不知道是70分还是80分的作业,兴高采烈、蹦蹦跳跳,不知何为有出息,却无比的快乐。(作者系豆瓣网图书运营经理)

  家庭教育别陷入“比赛模式”

  读罢《考不了100分就是没出息?》,我感触良多。

  在我看来,从来都是老师和家长在讨论教育问题,而受教育的主体——孩子,却一直缺席,没有任何话语权。是否能给更多的孩子说话的机会、发言的平台,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里想和家长探讨两个问题:当家长在孩子面前悬起100分的旗帜,并眼巴巴盼望着孩子去实现,这背后藏着的是不是一种深深的“比赛”意识?当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为孩子设立不同的“客观标准”,家长是否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强加意志给孩子,束缚了孩子的成长?

  现在,很多家长自孩子还未出生就站在了跑道上,并心心念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庭教育还未真 正开始,就迅速进入“比赛模式”。一旦家庭教育陷入“比赛模式”,家长的思维也随之陷入“比赛思维”——只关注外在的、可使比赛获胜的“硬指标”,如分 数、名次、奖项等,而忽略了教育内在的“软指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等等。一

  旦进入“比赛模式”,家长和孩子都要成为“选 手”,要和别的选手比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带着放大镜去比较的时候,什么样的孩子都会比出缺点,第二名也不会快乐。

  一旦家长将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以爱的名义捆绑孩子,以教育的名义束缚孩子,实行“家长本位”而非“儿童本位”,便如同剥夺一粒种子需要的土壤、阳光和风雨,却给它一个温室,然后期待着它茁壮成长。

  当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实行“家长本位”并进入“比赛模式”,在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赛道上,是主动进入、 激情满怀的父母,和被动卷入、苦不堪言的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是否倾注了过多的自己的意愿,在设计孩子蓝图的时候,是否映射了太多自己未竟的梦 想?那些在懵懂中卷入比赛的孩子丢失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最珍贵的自由。

  可孩子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父母的孩子。

  一个个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对孩子倾注了所有的注意力和期望,却给孩子带来深深的痛苦,每一个抱怨孩子不努力、不懂事的家长背后,都可能有一个不堪重负、苦不堪言的孩子和他被毁掉的童年、少年甚至一生。

  请家长们抛开“比赛模式”吧。看看自己可爱的孩子,从今天起,关注孩子的内心,给他们享受阳光和经历风雨的自由,发展他们的爱好,引导启发他们的特长。有时候,可能你只需要看着他们快乐地成长,还有一些时候,你要假装看不见,只给他们爱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