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产业 > 共享经济 > ​产业探索之共享经济:共享充电宝之冰火两重天

​产业探索之共享经济:共享充电宝之冰火两重天

2017-10-02 00:38:08小毕 10671

产业探索之共享经济:共享充电宝的冰火两重天

Cheetah Lab统计,今年3月31日以来,共享充电宝行业在40天时间里获得约12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整个共享充电行业入局者已经多达22个,而超过38家入局资本中,IDG、腾讯、鼎辉资本、元璟资本、红点中国、金沙江创投等名字赫然在列。一边是资本热火朝天的追捧,一边是旁观者铺天盖地的质疑。 充电到底是真痛点还是伪需求?是笔好生意还是泡沫一场?共享充电宝投资热什么能冷却下来?

一、共享充电宝市场格局

(1)22个项目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局内人都有谁:

image001.jpg

除了三家尚未获投和两家未透露信息的企业,绝大部分的项目都已经获得资本注入,跑得最快的小电科技已经到了B轮,并且获得单轮融资金额最高,其背后的投资方阵容豪华,天使投资人包括投资饿了么、滴滴、ofo的金沙江合伙人朱啸虎,以及在A轮早早入局的战略投资方腾讯。5月初的B轮则是由红杉资本和高榕资本领投、腾讯继续跟投。

image002.jpg

从获得的融资总额上来看,小电,来电,街电和Hi电是目前市场上的龙头玩家。

(2)两种商业模式

从商业模式上来看,桌面式的项目数量更少,只有八家,占全部项目的36%,但更受资本青睐,共有24家机构参与投资,融资总额超过7.5亿元人民币。

image003.jpg

(3)三个应用场景

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从应用场景来看分为三大类: 一是大机柜移动模式,用户可以在A点借出充电宝,在B点归还。主攻大场景,包括商场、高铁、火车站、机场、景点、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一台单机设备可放几十个充电宝,其代表者是“来电科技”。

image004.jpg

二是小机柜移动模式,可容纳十个左右的充电宝,主攻小场景,包括餐厅、咖啡馆、酒吧等,可A点借B点还。代表是“街电科技”。

image005.jpg

三是桌面固定模式,线机一体,不需要交付押金,扫码付费后就可以直接充电,配置在KTV、包厢、走廊等场景的墙壁或桌面上。代表是“小电”、“Hi电”。

image006.jpg

image007.jpg

在操作流程、缴费方法和归还方式上,这三种模式大同小异。

image008.jpg

移动模式都需要大概100元的押金,并且街电、来电都是芝麻信用分600分以上可以免押金,但是使用来电共享充电宝,需要另外花10元购买数据线。三种模式的付费方法都选择了扫码付费,一般为前0.5-1小时免费,此后每小时收费1元。

目前为止,各家企业还都主要依赖微信公众号作为载体,虽然像来电、小电、街电、充充等也开发出了安卓和iOS版的App,但版本还都是1.0,有些还没有在第三方应用商店上线,或下载量极低,应用宝上小电的下载量为228,充充的下载量为41,而来电和街电的App还未上线应用宝(根据应用宝2017年5月19日数据)。

二、共享充电宝之冰火两重天

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未来,主流观点褒贬不一,可谓冰火两重天。

正方观点:

1、共享充电宝为何能在短时间如此密集的融资? 

红点中国 张涵:从过去一年多整个共享单车市场的发展来看,共享充电宝这件事也可以去对照演绎。资本越集中对创业公司发展来说更有优势。所以共享充电宝的这轮融资其实和共享单车已经教育了投资人也有一定关系。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智能手机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网速越来越快,但手机掉电也越来越快了,充电宝的需求在短期内还不会受电池技术提升影响,同时 90、95 后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和 80、70 后不一样,即使家里有充电宝,他们很多时候还是不会带出去。

然后是模型本身,拿来电来说,来电的团队不是互联网出身,但他们做的比较早,积累时间也长,虽然资产比较重,但其产品成本、损耗率、运营成本等都比共享单车低,模型更健康,且在大、小场景下都有发展空间。我认为资本在这个阶段起到的其实是封锁通道的作用,既避免更多的人进入这个市场。另外,其实媒体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的,其实来电和我们在1月份的时候就已经聊完了融资,是最近两个月才报出的。

祥峰投资 赵楠: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大多数VC投项目不会去追风口,不会因为这个项目是风口就产生积极判断,主要还是看需求和单体模型,切入模式、商业延展性也很重要。具体到充电宝,不管是小电、街电还是来电,都不是在媒体报道之后一窝蜂去做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这个市场一开始的投机属性并不强,但不妨碍现阶段催生了很多投机行为。 

从融资上来说,共享单车的经济模式已经让大多数VC熟悉了这种赚钱模式。另外,从流量的角度考虑,目前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纯online的流量抓取在短期内已经不会有特别巨大的机会。但商业的根本逻辑就是抓住流量,而线下场景恰恰能聚集流量。

共享充电之所以比共享单车更快成为风口,既有投资人觉得他和共享单车有可比性的因素在,也有创业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其门槛、成本都比共享单车更好,加之媒体的推波助澜,三重因素结合在一起,阴差阳错造就了当下的风口。但是否是真风口,还要消费者说了算。

2、如何理解线下流量入口重塑? 

元璟资本 陈洪亮:讨论“线下流量的重塑”是有价值的,这个话题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于O2O模式的误解:过去的O2O主要都是在做线上和线下的导流关系,但是事实上,消费者心中没有这个概念。以共享单车为例,在线下看到自行车到扫码、支付、归还的一系列过程,是线上行为还是线下行为其实很难区分;只是通过这两个动作的结合去解决了一些问题。目前线下流量能真正体现的价值是线下的场景+线上服务的优势(例如:支付方式)来满足那些过去没有被关注的用户需求。

二是从产品到服务思维的转变:相对过去卖产品的思维,现在主要是卖服务的思维,从产品到服务的最大不一样还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体验不一样。过去的方式主要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而现在需求上是对服务的要求。对于充电宝和单车而言,“所见即所用”的方式更是服务上主要的改变,卖服务更贴近用户本身。所以,我认为充电宝有多大市场,那么共享充电宝就有多大市场;甚至比传统市场的空间更大。

三是存量需求的牵引: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这种需求都不是造出来的。线下场景的重塑,切的是存量习惯,而不是再造习惯。既然是存量习惯又是刚需,迁移是非常容易的。

红点中国 张涵:计算赛道有多大,有一些东西不能用存量思维去看。目前来看,服务升级带来了用户的边际增长。激发了以往被忽视的需求。以共享充电宝为例,如果真正把桌面型形态做到位,这个市场会比传统充电宝销售的市场空间要大,而且大好几倍,会激发出新的需求。如果认为是刚需,那么核心业务本身要是赚钱的,所以要先验证核心业务能否赚钱。后期在运营中,可以用红包补贴来抢占市场,但这不应该是前期有的行为。 

3、共享充电宝的故事还有什么想象空间? 

元璟资本 陈洪亮:所有的终局不是设计出来的,是自然而然走出来的。比如阿里最早做淘宝的时候没有想过支付宝业务会分拆,支付宝分开那一天没想过还要去做理财,最早做淘宝和支付宝也没有想到由于淘宝和支付宝这么大的一个体量,上千万的商家、几亿的消费者能够孕育出阿里云这样的服务,这个都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沉淀出来的。同时也是冲着用户的需求,做支付宝是因为用户有担保支付的需求,做阿里云是因为服务器搞不定双十一、双十二这么大的服务器需求,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共享充电宝如果本身不能赚钱,就说明这是一个伪需求。小场景中用户集中度更高,在用户触达和广告信息上都有很强的作用,但二维火模式现在还不考虑。同时,量不大的时候去讲商业渠道的扩展和广告,也没有基础。

红点中国 张涵:小场景大场景殊途同归,领先玩家两种都会去做,但现阶段创业步骤使得每个人切入点不一样而已。纯从大场景来看,没必要在现阶段就把大型柜机想象成fen众。先把基础做好,后续延展会自然而然地出来。 

反方观点:

熊猫资本梁维弘:

1、并没有那么刚需,更不见得是个很大的生意。

手机充电肯定是刚需,频次也不低,但大量需求已经被满足了。首先,从用户的使用场景来分析,最活跃的室内场景是家、办公室和车,这些场景不需要共享充电宝。室外场景中,我带个充电宝或充电线就能解决大多移动充电的需求,纯粹在室外需要及时充电的场景还剩下多少?  

其次,共享充电宝的可替代方案很多。小场景里很容易被充电端口消灭,也可能被店家准备的免费充电宝或租赁充电宝所替代。大场景里,会存在A点借B点还的消费需求,但为了实现这么一个相对场景,要付出多少成本才能满足?

2、共享充电宝的流量价值究竟如何?

投资确实需要回到一个基本点,也就是用户的需求上。没有用户的需求何来流量?这种所谓的大流量也会变成空中楼阁。退一步,流量变现并不简单。有些专门做联网WiFi的公司,也是你连WiFi就跳出广告,直接就能流量变现,但到现在也没出现知名的独角兽。不是流量没价值,而要探讨你的数据积累是否能支撑精准投放。

易观智库:共享充电宝终将成为一场巨头和资本的游戏。

资本及巨头疯狂入局的原因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共享单车市场火爆的影响,无论是在“共享经济”概念上、还是在运营模式上,共享充电宝同共享单车都具有极强的相似性。而目前,满大街的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确实给了资本及巨头们充分的信心。

(2)无论是巨头还是资本都指望线下场景聚集流量。线上流量红利殆尽的当下,共享单车可谓是不错的线下流量入口,而同共享单车模式如此相似的共享充电宝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入口,巨头及资本怎么可能会错过呢。

(3)即使是一场纯资本游戏,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目前,整个资本市场并没有太多好的项目,一下子出现同共享单车那样类似的项目,从VC角度来讲,即使玩一场纯资本游戏,也非常不错。

(4)具体分析几家巨头入场缘由:对腾讯来讲,同投资共享单车类似,为战略性布局的一部分,将其作为可能的线下入口。对于不差钱的腾爸爸来讲,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一个可能的入口的。;对小米科技来讲,可同自己的硬件呼应;对聚美优品来讲,投资共享充电宝是利用企业多元化应对业务下滑,寻求新增量。

综上,共享充电宝是非刚需的、中低频的重资产租赁经济,市场规模远没有想象的大,充其量是个几十亿级的市场,真心很难成为下一个共享单车,可能成为巨头用来布局“可能的线下入口”的游戏,成为VC们的一场纯资本游戏。

艾瑞咨询:看好者有,唱衰者多

第一,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次足够高吗?要知道,早在几年前,便宜、便携的移动充电宝已经普及。而且现在不少手机都配备了大容量电池或者快充技术,“充电X分钟,通话N小时”逐渐成为常态。尤其是桌面型充电宝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只是相当于带有数据线的插座而已。即便有临时急需充电的用户,对于散布在公共场所的充电宝也并不会有那么频繁的需求。

第二,维护成本会不会越来越高?机柜型充电宝的生产成本已经足够高,而摆放在公共场所还需要支付一定的租金。而充电宝后期维护和调配也需要专人负责,随着机柜铺设越来越多,人力成本也将相应增加。虽然桌面型充电宝可以由商家维护,但对于厂家而言也是一个挑战——商家会投入相应的人力吗?或许商家直接提供插座和数据线会更加便捷实惠。

第三,有没有靠谱的盈利模式?目前,共享充电宝主要依靠充电收费,每次1元甚至免费的价格确实难以维持成本,但就目前来看,除了植入广告,或许也并没有太多可选择的盈利模式。但硬性植入广告,必然会使用户体验恶化。

第四,未考虑技术进步

它的第二个问题是,它没有着眼于技术进步,很难是有长期前景的业务。比起芯片、屏幕,电池虽然相对进步缓慢,但也是在进化的。另外,我们能否假设,随着智能手机对人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电池技术会出现较大进步?手机厂商、芯片厂商会不会花更多力量去降低耗能,从而让充电宝这个事物很快成为历史?

来源:36氪、易观、艾瑞、新浪等,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