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转载 > 生活 > 周国平:学会独处

周国平:学会独处

2015-08-24 15:01:04周国平 23727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外向、更加开朗,能够和更多的人打成一片,但这个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独处也有独处的好处?

  “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周国平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

  没有独处,没有内在的整合,一个人很难成熟、成长,我们这些不断希望自己孩子更加外向的家长、老师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独处的力量呢?

  对孩子来说,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独处是一种能力

  独处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说不擅交际是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灵魂的缺陷。人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唯有经过整合,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简直是一种灾难。当然,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需要与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表面开心热闹,实际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很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独处是一种检验

  独处测出一个人的灵魂的深度,对一个人来说,不厌烦自己是一个起码要求。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他跑到别人那里去,对于别人只是一个打扰,一种侵犯。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对于一个人来说,独处和交往均属必需。但是,独处更本质,因为在独处时,人是直接面对世界的整体、万物之源的。相反,在交往时,人却只是面对部分,面对过程的片断。人群聚集之处,只有凡人琐事,过眼烟云,没有上帝和永恒。也许可以说,独处是时间性的,交往是空间性的。

学会与自己谈话

  →与自己谈话的确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罕见的能力。有许多人,他只关心外界的事情,结果也就只拥有仅仅适合于与别人交谈的语言了。这样的人面对自己当然无话可说。可是,一个与自己无话可说的人,难道会对别人说出什么有意思的话吗?哪怕他谈论的是天下大事,你仍感到是在听市井琐闻,因为在里面找不到那个把一切连结为整体的核心,那个照亮一切的精神。我们需要一种内在的沉静,可以以逸待劳地接收和整理一切外来印象。这样,才会觉得自己具有一种连续性和完整性。

  →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即阅读、写作和信仰。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世界是我的食物,独处就是我消化世界。人只用少量时间进食,大部分时间在消化。如果没有好胃口,天天吃宴席有什么快乐?如果没有好的感受力,频频周游世界有什么乐趣?

  心灵和胃一样,需要休息和复原,独处便是心灵的休养方式。当心灵因充分休息而饱满,又因久不活动而饥渴时,它能最敏锐地品味新的印象。

  →高质量的宁静是高质量的活动的前提。直接面对自己似乎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所以人们往往要设法逃避。逃避自我有二法,一是事务,二是消遣。我们忙于职业上和生活上的种种事务,一旦闲下来,又用聊天、娱乐和其他种种消遣打发时光。对于文人来说,许多时候,读书和写作也只是一种消遣或一种事务,比起斗鸡走狗之辈,诚然有雅俗之别,但逃避自我的实质则为一。

  在舞曲和欢笑声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独处中,我享受人生。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