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人物 > 访谈 > 姜世强:成功源自感恩与责任

姜世强:成功源自感恩与责任

2015-03-09 15:27:25BEEUI 21445

  【毕友导读】他,在农村长大,凭借个人的聪慧和勤奋考上大学,毕业后在国企端上了令人艳羡的“铁饭碗”;他,在时代激流中毅然辞职创业,经历两落两起后,在业内占据了一席之地;他,历经市场风浪的洗礼,始终保持着质朴与率真,秉承着成功源自感恩与责任的信念。正是这份执着的信念,让他更加自信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加从容地探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他,就是热心慈善公益的四川德源石油天然气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企业理事会副理事长姜世强。


   探索与磨炼

   两起两落不气馁

  应该说,正是这种优秀的思维品质,伴随姜世强完成人生道路上一个个精彩嬗变,在经历两次归零后,又涅磐重生,强势崛起。

  第一次拜见岳父岳母的时候,他们会给女婿出怎样的考题?对这个问题,相信一千个人能给出一千种答案。然而,姜世强当年面对的考题,却绝对是不同凡响——同样学习石油勘探专业的岳父问他:“小姜,你学过高等数学,那你能告诉我傅里叶变换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当时的他没能回答上岳父的考题,但这一次“面试”和岳父对他的教导却让他深刻铭记。他明白了应该如何去理解书本的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应该说,正是这个问题驱动着他不断去思考,多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理想的解决方案。这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对他以后的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他完成了人生道路上一个个精彩嬗变,甚至在经历两次归零后,又涅磐重生,重新崛起。

  1992年的夏天,在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勘探专业苦读四年的农村青年姜世强,分配到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安石油仪器总厂工作。从此,他便与石油行业结下了不解情缘。在车间实习了半年之后,他遇到了工作中的第一次机遇和挑战。当时,姜世强所在的车间从国外引进了一条由全电脑控制的表面贴装生产线,设备安装调试后由于缺乏既懂电脑又精通英语的操作人员,这条生产线一直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时,初出茅庐的姜世强毛遂自荐,接下了这个硬骨头。但是真正干起来的时候,难度却超出了他最初的想象,大量拗口的专业术语,词典上也无法查到的艰涩难懂的略缩语。即使在今天姜世强依然对那段经历难以忘怀,他展现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在本职工作之余加班加点,每晚熬到凌晨两三点,克服了无法想象的困难,边摸索边干,在半年之内硬是生生啃下了二十多万字的英文设备操作资料。三遍翻译校对完稿的当天,他扔下笔,一个星期都没有摸它。“我能体会作家的痛苦,20多万字,我翻译了三遍,真的不想摸笔”,姜世强说。这套中文版本的操作手册原稿,今天仍然存放在工厂的档案室中。正是这套操作手册,培训了一批又一批操作技术人员,使该生产线顺利运转了起来,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赞扬。

  在那个国内技术知识匮乏、信息技术尚待发展的时期,解决进口生产线的操作难题实际上等同于依靠个人的力量填补一个新技术领域的空白。有很多专业名词的翻译定名都是姜世强这个年轻人在半年时间里反复斟酌完成的。姜世强回忆说,当时很多章节都是先译完一遍,最后再回过头去逐步完善每个局部、细节,不断调整才趋于完美的。这一段经历给了姜世强极大的鼓舞和启迪,让他在日后的企业经营中能够更好地处理细节和全局的关系,更好地把握缺陷容忍和追求完美的关系:方向正确,那就勇敢地着手去做,先做起来,不要怕,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今天的德源也是如此,秉承“打造发展平台,实现心中梦想”的员工及企业发展理念,正在致力于管理体系及企业文化的培育,希望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边实践边完善公司平台。使公司成为每一个员工提升能力、培养职业精神的平台,个人发展的平台,收入提升的平台,获得尊重的平台,互帮互助的平台,信赖依靠的平台,突破自我的平台。姜世强说,“我们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我和全体员工一起正在努力完善自我,我们的全体员工将会共同参与这个过程,与公司共同提高,只要我们全身心去做,每一个人都全身心去做,我们一定会实现我们的梦想”

  通过扎实的工作业绩,姜世强很快在单位站稳了脚跟,一片光明的发展坦途似乎已经铺在了他的面前。然而,在他心中一直深藏着一个质朴、美好的梦想——父母含辛茹苦养了自己那么多年,他想把二老从农村接到城里过好日子。可是仔细一打听,连企业里那些工作十年以上的大学生都还没有分到房子,他有点失落,也有点迷茫,似乎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他不想这样按部就班的过下去,把命运寄托在这个千辛万苦换来的铁饭碗中。他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像今天许多年轻人一样,他甚至没有告诉父母,就毅然放弃了寒窗13年得到的铁饭碗。在婉拒设备生产线厂商的盛情邀请后,姜世强的目光跳出了石油行业,聚焦在电子消费品这个全新的行业上。从国企辞职后,他来到成都,在鼎天多媒体从事VCD市场营销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敏锐捕捉到VCD即将爆发式增长的机会,和朋友一道南下深圳自主创业——生产、销售VCD解码板。那是他第一次真正下海。“就像水泊梁山,几个兄弟一合计就开始干了”姜世强说。在深圳的两年多里,他目睹了许多VCD公司从小到大,从巅峰又跌落谷底的过程。他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创业的问题、投资人和管理人之间的机制问题,企业经营发展思路的问题。这让他第一次有了想要重回学校学习管理的想法。

  1998年的春天,随着VCD市场进入低谷,姜世强的第一次深圳创业之路归零了,他再次回到了起点。从深圳回到成都后,他休息了三个月,然后与朋友联手开了一家工业设备贸易公司,经历短暂风光后,后因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而于2002年惨淡收场。这次收场让他把辛辛苦苦买来的的唯一的房子都卖了,在还清公司债务后,他的事业也第二次归零了。可是那个时候,他并没有气馁,他摸着自己的胸口对自己说“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前进的道路,没有什么能够打到我,只有我自己”没有钱,没有关系,可是这并不可怕。当年年底,刚刚从西南财经大学EMBA毕业的姜世强,经过细致地考察,敏锐地预见到了能源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于是怀揣手头仅有的10万元回到了老本行——石油天然气行业。他开始着手从美国引进管道免焊接复合材料维修技术,开始再次捡起英语,开始再次研究消化吸收这项全新的技术,并大力推动这项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这也是今天德源的前身。公司自成立之始,就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每年都会派出管理及技术人员到美国、欧洲参加技术会议及技术培训,同时邀请国外及国内专家到公司开展技术交流及培训工作。今天的德源已经是美国BERRY集团(纽约主板上市公司)、美国ClockSpring公司、荷兰STOPAQ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商,是美国ITW集团(世界500强)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分销商。参与了包括西气东输、西气东输二线、中俄管道、陕京三线、大鹏LNG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

      姜世强自豪地告诉我们,当年他刚回归石油行业时,就用当年大学学习的数学知识结合高精GPS测量方法解决了困扰管道行业专家多年的现场施工技术难题,赢得了甲方的高度评价,从而为二次创业完美开局。“这需要跨专业的知识”姜世强说。有时候,在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我们需要换个角度,其它专业的知识也许这时候往往能帮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而在我们看来,姜世强在人生中的两落两起、在石油能源行业的一进一出,其实不是弯路和挫折,而是探索和修炼;每一次归零,对他而言,是智慧的沉淀,是境界的升华,是力量的积蓄。

      在三个小时的采访交流中,姜世强的不拘一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告诉我们,他曾经一度患上严重的颈椎疾病,成都、北京的权威专家都告诉他必须得出高价、动大手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喜欢独立思考、富于质疑精神的他担心手术效果不能如意,于是买来6本不同专家写的关于颈椎病治疗书籍来研读,最后他决定按照复旦大学医学院教授推荐的一套康复方案来自我治疗,三个月的努力后居然奇迹般地解除了病痛。喜欢在篮球场上激烈冲撞的姜世强又重新披上球衣,和朋友们一起挥汗如雨了。

      “我讲这个经历并不是宣扬有病不去医院,而是说立场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的视角是不同的,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姜世强说,这段人生经历不时提醒他,内因决定外因,人内在的意志力十分重要,千万不能在被别人打倒之前,自己就把自己打倒了。而且对一切重大问题,如个人健康、企业经营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兼听则明,要广泛地听取来自各方的不同声音,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同时,他也常给自己的核心管理团队成员讲这个道理,让他们在出现观点冲突的时候,能多换位思考,多角度思考。            

   

  创新与宏愿

  一鸣惊人扬风帆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经两落两起,姜世强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2007年,他将公司更名为四川德源石油天然气工程有限公司,正式使用“德源”品牌。开始将公司定位于石油天然气领域新型材料的生产、销售、及工程技术服务承包商。通过5年的努力,今天的德源已经是中国石油、中国海洋石油、中国石化、BP中国的合格供应商及承包商,通过了ISO9001、ISO14000、ISO18000、中石油HSE等质量、健康、安全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石油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检测评价、管道风险管理、防腐蚀管理等领域具有较强的整合服务能力。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成都建立了研发中心,从事防腐蚀新材料、防水新材料、管道快速维修解决方案、定向钻穿越外护、海洋钢管桩腐蚀防护领域的技术研究。公司开发的定向钻穿越外护材料已经通过了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并获得了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扶持项目。公司目前已获得国家专利7项,正在申报的专利4项。

  同时公司正在规划建设生产中心,该中心将成为公司科研成果转化的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建成后,将会大大提升公司的成果转化能力,实现公司销售收入的倍增。

  2011年,德源联合中外建投资成立了四川德远新材料有限公司。致力于能源行业新型材料的研发及生产,进而打造上市的平台。

  谈到德源,姜世强说“我们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正在努力完善自我,我们的全体员工将会共同参与这个过程,与公司共同提高,完善自我”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在与姜世强的交谈中,记者对此深有体会。“我觉得就是要敢于选择和担当。”姜世强坦言,从几乎白手起家,没有钱,没有关系,仅仅靠自己的能力与智慧,走到今天的辉煌,一位白手起家创业者的魄力显现无遗。

  感恩与责任

  传递感动馈社会

  而今他凭着诚信纯朴的品质和脚踏实地的拼搏,取得了事业和人生的成功,在时刻不忘报答父母亲友深恩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常常想着能为学校,为校友们,为自己的员工们做点什么,他说希望把这份感恩和责任传递给更多的人。

   感恩一种高尚的情怀,感恩一个美丽的词语,当这个词语数次被姜世强提及时,总让我们感觉平添几分坦诚、几分质朴。他告诉我们年少时贫穷教会他惜福、感恩与自立,而亲情与友情是他成功最大的动力,尤其在说到每当回想起在自己成长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都有贵人相扶,帮助他度过难关时,姜世强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而今他凭着诚信纯朴的品质和脚踏实地的拼搏,在努力发展事业,不忘报答父母亲友深恩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常常想着能为学校,为校友们,为自己的员工们做点什么,他说希望把这份感恩和责任传递给更多的人。

  为此他积极与校友中心联系,并通过省慈善总会向母校西南财经大学捐赠25万元,定向用于支持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校友中心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和校友CRM公益软件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他说,一是希望通过这次捐助为学院公益活动的开展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所有的校友找到家的感觉,找到归属感,找到合作发展的希望,找到为公益慈善贡献力量的基地。二是希望通过广泛开展校友公益慈善项目,用参与性强的创意活动,完成校友间共同感的寻求,希望能让校友们既能交流感情,又能找到商机,通过《校友》这个平台,找到感恩的途径,通过各种方式回报母校,回报社会。他希望学校和毕业校友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要关注事业成功的人群,更要对事业暂时处于低潮的校友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这样才能增强学校、校友之间的凝聚力。这份关怀应该是形式多样的,可以是资金上的扶持,也可以是一些启示、一些资讯、一些机遇,甚至是一份情感的鼓励。使得在低谷期的校友免因自卑而疏离,免因失败而自弃,让大家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公益慈善乃至和谐社会的构造不能只靠少数成功人士单打独斗,要依靠群策群力,要把大家都真正团结起来,发动起来。

  姜世强还在思考如何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他喜欢坦诚地和员工交流他的职场心得,常常以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受命翻译进口设备说明书一事来告诉员工:不要怕难,其实每一次接受艰巨任务都是难得的锻炼、提升机会。他坦言,在公司管理中最难提升的不是对财务、技术等具体对象的管理。他说:“管理制度不应该是老板和员工的博弈,而应该是老板和员工的共同智慧制定的工作规则。” 因此,他认为最难的地方是——企业家应该为员工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机制,让员工最大化发挥自己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他一直下大力气思考探索如何激发起员工持续的工作激情和主动性。他将公司的发展理念调整为“打造发展平台,实现心中梦想”,希望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培育公司的管理体系及企业文化,使公司成为每一个员工提升能力、培养职业精神的平台,个人发展的平台,收入提升的平台,获得尊重的平台,互帮互助的平台,信赖依靠的平台,突破自我的平台。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他说,我们只是一家小企业,我们还在路上,我们有很多不足,但我们不担心,不害怕,我们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梦想。我们“德源”的今天只是我们发展的开始,当年我们从四川走向全国,未来的我们将会从中国走向世界,我们正在学习国际化的视野,培育国际化的团队。我们“德源”人一定会走的更好。

  让我们祝福姜世强校友,祝福他和他的德源团队!

    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工商学院校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