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转载 > 被忽略的“信任红利”

被忽略的“信任红利”

2015-02-21 00:41:40BEEUI 11839

【毕友导读】信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当今社会,人人都希望被信任,同时又不敢轻易相信别人。因此建立、培育、传递和重建信任的能力,对我们个人和我们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今天,我们来学习在《信任的速度》一书中作者教给我们如何在个人关系和商业职场中激发和维护信任。

 

20149月底,我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MBA同学会组织的“台湾文化交流行”。交流期间,两岸校友纷纷提及一个词“两岸红利”,让大家不胜唏嘘,纷纷相约,一定要在两岸之间更多走动,更多交流,让更多人分享到这“两岸红利”。

那么,让大家不胜唏嘘的“两岸红利”究竟是什么?其实指的就是多走动、多交流带来的信任增加而导致的“红利”,姑且把它叫做“信任红利”。在过往,这种由人际关系信任带来的红利往往被鄙视为“拉关系、走后门”,但是从更大格局上来看,信任往往是人类简化决策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一个不确定的情况下。但是,它会带来更大的红利吗?

有一则小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在某高校门外摆煎饼摊的阿姨,她的摊煎饼口味正,食材饱满,价钱也合理。很多同学都喜欢拿她的煎饼当午餐,一来二去就积累了一群忠实客户(粉丝)。一到中午,同学们就在她的煎饼摊前排起长队。看到这种情况,某位热心的同学就帮助其建了一个QQ群,把“煎饼粉丝”们招呼到群里来。同学们想吃煎饼就在QQ群内留言,阿姨从手机上就能看到,然后给留言的同学提前做好煎饼,装进食品袋里,并用小纸条记上该同学的昵称。这样,预定煎饼的同学在下课后就可以直接交钱取货。

据说,这方法已经用了五六年,大家都因此受益:同学们不用再去排长队等候;煎饼摊阿姨则延长了有效工作时间(用于摊煎饼的时间)。

煎饼阿姨的QQ群之所以能够给大家带来诸多好处,是因为借助QQ群,阿姨和同学们建立起了一种信任机制。在这个群中,即便不是实名,也是“记名”的(昵称)。只要群中的所有角色都不是匿名的时候,大家就得遵守“规矩”,比如预定了煎饼就要按时交钱取货,不能随便毁约。如果有人这样做,会遭到群友们的指责,甚至会被“踢”出群,从而失去享受上述权益的资格。同时,群内“舆论监督”也会对阿姨形成制约。假如煎饼摊阿姨“萝卜快了不洗泥”,受损害的同学也会在群内起哄,给她造成很大压力,甚至会让生意难以为继。

于是,不经意间,在这样一个各角色都“记名”的“封闭的市场”中,产生了一种类似熟人社会的信任机制,匿名的、开放的市场中交易双方的“较量”变成了记名的“封闭的市场”中的相互信任。这种信任机制给交易各方带来的诸多利益,都可以称之为“信任红利”,如同学们节约的宝贵时间、阿姨的增产增收。

回顾这种“信任红利”的释放,和技术的进步有密切关系,这是因为当代技术可以快速促成/催化出产生信任的必要条件。

在没有当代技术之前,通过人类社会的长期进化,人们发现在各个成员之间建立信任,需要几个条件:

第一,建立起“小且稳定的团体”。这是建立信任机制的前提。人们在一个“小且稳定的团体”中,其人际交往是可持续的。在这个前提之下,人们就能够互相认识。

第二,相互识别。从人际交往/关系而言,你无法对一个不能识别的对象产生信任,你信任一个人,必须知道他是谁。

第三,能够记得或者获得信任对象的历史行为记录。能够记住“老朋友”,就可以避免被对方欺骗,避免一次性交易带来的损人利己。这样,一个“小且稳定的团体”的成员就会注重积累自己的信用资本,而不能随意透支自己的信用。

第四,在此基础之上,一个“小且稳定的团体”会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对违背准则的成员进行必要的惩罚,甚至将其排斥在团体之外。

上述这几个信任的条件,由于没有现代科技,人们只能在“小而稳定的团体”内构建信任,释放和分享“信任红利”.

但是,到了科技发达和昌明的今天,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

通过技术手段的高效匹配,人们之间可以快速建立起“小且(阶段性)稳定的团队”,字幕组、快的打车、快闪等等都是案例。

无论是否实名制,QQ号、手机号、微信号已经成为面对面相识之前的虚拟识别符号。互联网记录一切,只要你会搜索,获取信任对象在互联网上的历史行为记录就轻而易举,这已经足够让你判断信任与否了。

一旦有人违约,就会有人被封号、被踢群。在追求存在感的今天,这堪比在囚牢中还要关禁闭的待遇。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信任红利变得更多、更便利、获取门槛更低,关键是你重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