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转载 > 创业 > 去中心化是创新起点

去中心化是创新起点

2014-12-10 09:16:52BEEUI 9836


  【毕友导读】凯文凯利:《失控》作者,美国《连线》(Wired)杂志的创始人,被马化腾和众多中国互联网人士推崇。他最令人钦佩的成就,是准确预言了“互联网未来5000天”的发展——在其1994年出版的《失控》一书中,他就预言了云计算、物联网、网络社区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方向。12月5日,他来到上海讲《失控》。以下是演讲实录

  问:持久的不均衡状态对企业的快速发展非常重要,达到这个状态有没有具体的方法?

  KK:如果一个大企业要进行创新,主要找一个外部的合作伙伴来创新,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达到持续的不均衡状态。

  创新应该融入到整个公司的上上下下,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部门。1百次过程当中失败了3次,这就是很好的机遇。如果公司的尝试有50%都在这家公司,那就要撞车。

  如果过于保守,1000天才犯一次错误,这也叫不可持续的均衡。我还观察到,现有很多企业创新通常是自上而下的过程,领导力有一个远见,然后再开始实现创新。

  而这些创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公司的领导,公司的发起人愿意犯错误。因为公司的领导者容忍创新,他们下面的人才会拥抱失败。

  所以如果要让一个企业实现持续地不均衡,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领导,这个领导能够在公司里面形成容忍错误、创新的文化,这样就可以把试错放在比较适当的水平。

  问:总是讲到创新方面的边缘,我们该怎么样来做?

  KK:这是个好问题。怎么样来判断哪里是边界呢,只要看到哪一个地方的事情跑在法律的前面,那就是边缘了。

  这些地方会生成一些新的领域,新的行话,这是别人听不懂的。边界通常会聚集很多年轻人。

  首先要让律师们看不懂,第二,生成的新行话是普通人看不懂的,第三,就是年轻人感兴趣的。这就是边缘化。

  问:如果按照您说的价格未来趋向于零,无极限的价值对企业来说有什么用呢?

  KK:对企业来说面临的挑战就是创造出一些成本规律的东西。

  大约30年前受邀到一家领先的航空公司去讲课。当时告诉他们,说不定可以把价格趋降于零,而且说不定哪一天连飞机票都是免费的。

  我跟他们说虽然只能赚一点钱,但可以找到其他赚钱的方法。比如在飞机上吃饭要钱,拿行李要钱。

  当时KLM的CEO是个子高大,银白色头发的人,在我演讲完之后把我拉到旁边说:你刚才的演讲是我听到过最为荒谬的理论。

  而20年后廉价航空在奥尔兰诞生了。它是一个低成本航空,商业模式几乎以免费的方式来送座位出去。然后飞机上的任何一切都要收钱。而KLM差不多要破产,最后被法航给并购。

  我想说的是你可以选择哪些产品,哪些服务可以以接近于零的价格来提供,但可以开发出收费的产品,或者是服务。

  我的朋友写过一本书,题目就叫:FREE。免费。书里提到一个概念:基本免费,服务收费。

  这个过程当中免费是加固与人联系的方法,然后提升的服务就需要收费。由此可以帮你搜集很多的信息和方法来开发出更多的运营模式。

  问:刚才您描述了许多前景都是非常正面、积极的,如果科技进步以指数来进行的话,它劳动力的替代也将会以指数型增长,聪明、富有的少部分人他的财富、智慧更加以指数性的方式增长,您怎么考虑科技对芸芸众生可能带来的伤害?

  KK:其实这一问题里包含了很多小问题,首先问到技术会不会有负面影响,我认为今天世界上发生的很多问题都是由过去技术所导致的。我也相信大多数未来会看到的问题将由今天存在的技术导致。我相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不是更少地用地技术,而是要开发更好的技术。

  好比我坐在这里给你们讲一个很蠢的理念,您总不会建议我,或者是让其他人来阻止我思考吧。

  如果要纠正一个比较愚蠢的犁田,就需要有一个更好的理念来替代它。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自己技术的进步,而是要开发出更好的技术。

  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污染的问题,比如救助、解决的方案不是更少地使用技术,而是开发出更好的技术。由于技术的增长可以使成果更加显著。

  我讲一个自己观察到的心得吧。曾经有人把世界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很富有的日,一个是一无所有的人,也就是说世界是两极的,要么是贫穷,要么是富有。

  当手机刚刚诞生的时候很贵,几千美元一台,只有富人才买得起。可是当年的手机功能并不是非常强大,服务享受也并不很好。所以最先掏钱的富人可以让技术开发者把技术开发得更好,更先进,从而让贫穷的人买得起。等于是富人提供补贴,使得技术开发、发展,从而让穷人也用得起。

  不过这样只是解决了技术上的不平等,但并不能解决财富上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要复杂得多,其中有不同的因素在起着作用,而从中至少可以找到财富不平等的方法,叫水涨船高,也就是说的财富可以不断地提高。财富不均的基础往上提高的话,大家会更富裕。

  财富不平等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现在财富的不平等好像是资本主义社会内伸的。所以我同意你的观点,的确存在问题,目前还没有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法,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去寻找答案。

  我想答案的一部分在我演讲当中已经提到了,我们需要促进一些变革,以前要占有某物,而现在只要使用某物就可以了。

  因为财富不平等很大原因就是我们脑海里有一个物权的概念。如果未来物权不重要,而访问权重要,这样就可以帮助减缓社会的贫富不均。

  提问1:您曾经提到3D打印未来发展领军的国家可能是中国,为什么?考虑到什么具体的因素才这样说?

  KK:之前我在演讲中提到美国人对3D打印寄予厚望,希望从这个重振美国的制造业。可是在深圳已经形成了一个创新的能力生态系统,完全可以跟硅谷媲美。

  所以一个同样可能发生的场景,就是深圳掌握了3D打印,从而使得深圳的制造业更加发达。我这两个设想的场景有不同的发生概率,不知道3D打印未来怎么样发展,也许可以流动到世界的各个地方,也就是说实现去中心化,也有可能深圳会形成自然的垄断。我说的场景都可能发生,没有说哪一个场景会发生。

  问:目前分布式管理上的应用方面,已经做到什么样的程度?之前提到一些实践,它的整个系统能不能记录下来?

  KK:有的同学可能没有读过我《失控》的全书,生物圈爱好是在亚利桑那州做的实验。生物圈爱好当中,科学家们制造出一个真空玻璃的东西,可以想象成任何一个星球上的环境。两年期间实验人员就住在这样与世隔绝,封闭式的系统里面,他们自己产生的废物再循环,吃的东西也是自己生长的。其实这种实验当中并没有搜集下很多的数据,不过在科学的刊物当中可以读到几篇关于实验的论文。

  除了在书上已经提及的内容以外,这个生物圈的实验并没有给我们更多额外的洞察,或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可以看一下生物圈会变成怎么样,我发现的是在生物圈里只有一些物种占领了社会圈。

  可以看一下一共选了2百到3百种物种。如果是用生物学来说,就是蝗虫、野草式的。在生物圈以外的地方,这些物种都被认为是野草,会被拔掉的物种。这十年期间没有人住在生物圈里面,物种自行演变和发展,没有人来管理生物圈。

  如果这十年一直有人住在这里,把生物圈当成花园来打理,一直除草的话,生物的多样性可能就会保留下来,不幸的是没有人告诉这些状态是否可持续。生物圈的构架、框架还在,但外面的东西开始出现了一个现象。希望用这个来支持科学的发展,就可以考虑重新用起生物圈的爱好。

  【余晨】:今天最后一个环节我们改变一下形式,先让吴老师分享他对KK这本书——《失控》的理解。

  【吴伯凡】:关于《失控》这本书,9条实际上刚才已经归纳了,有三个最关键的方面:一个是关于计算机的生物化,我们借助于计算机的智能网络,形成了一种群体的合作,它是一个有机体,这里面会涌现出单个的个体,这一点在这本书里非常重要。不要从上而下地控制,要让每个个体充分辩解以后,自然会形成巨大的能量和智慧。

  第二点,边缘的力量。它的创新活力会非常低第因为中心的目的就是要维护既有位置,边缘的力量我们要善于发现。太阳要出来,天将破晓的时刻,要善于发现这样的时刻,要能够第一个看到光亮的地方。只有不断往前走的时候,才可以保持平衡。需要找一些不均衡的东西,而不是用常规的思维尽量保持这种平衡。平衡意味着死亡。

  第三点,去中心化。真正地去中心化,而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形式的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就是充分相信非中心化的力量,变成一种信仰,在一个组织、国家、区域里,相信这种活力。记住这三点基本上就能理解。

  这本书当时出版的时候是4年前,是在北京一个798很小的房子里,当时还有李开复、张向东、我,等等。现在这些年每年都到中国来,有时候不止来一次,也不止做一次演讲,这么多人坐在这儿聆听您的演讲,您觉得为什么会在中国这么红,觉得您能提供的东西和大家期待的东西之间适配吗?有没有错位?中国企业家会提出一些超乎你预期的,或者是让你误会的需求。觉得中国互联网活力跟对您的追捧之间有没有关系?

  【KK】:首先您给我的书做了很好的总结,比我做的总结还要棒。但我想要知道的是,您觉得我的书里面有什么写错的地方吗?

  【吴伯凡】:以我受到的教育,现在完全还是要匍匐在这个书里面。你的书继续流行,很多人读您的书。

  最近还有一本书,不知道您听说过没有,是一个美国人写的:《反脆弱》。如果从反脆弱理念来看不均衡,它可能更生动、更切题。因为它实际上是要求我们任何一个个体,或者是一个组织,经常地受到一种非致命的伤害,通过非致命的伤害,而使得自己更加坚强。这里也一个哲学家尼采说的,所有要毁灭我的,会使我更坚强。这会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吧。

  【余晨】:为什么这本书在中国这么流行,中国传统有儒家、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更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想,中国人几千年来更多是儒家思想为主导,结构化、自上而下的控制时间太长了,所以有点压抑。这本书出来以后,有一点道家的顺其自然,自下而上的特点。对中国的儒家文化有一种反弹,有着去中心化的自然理念碰撞。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我想到一个词:进化论。这是一个广义的进化论,进化论是人类很伟大的想法。另外一个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一个是生命的世界,一个是机械的世界,因为有了进化论,这两者才可以

  者结合在一起,进化论跟传统思维有一定的区别。很多有着复杂性,自上而下演化出来。人类的自我创造力、新兴发明都是自上而下的东西,去中心化的东西。

  进化论是人类技术发展的历程,这些想法会被选择、定义,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新的基础、新的想法,它传播演化的过程跟生物的进化很像。

  【吴伯凡】:KK这本书实际上误打误撞地证明,在这个世界里怎么样来避免误撞。这里面有一句话叫:人算不如天算,也是一种算法。误打误撞在日的算法里来看,而天的世界里恰恰人算不如天算。这本书里用了很多道家道德经的思想来反驳这种控制,儒家所代表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控制思想。说当道德没有的时候,我们开始讲德了,德没有的时候讲仁,仁也没有的时候讲义。道德经接着说是规则往往是祸乱的开始。这是很显然道家反对儒家的观点,而这本书里进行了很深入的阐释。认真地读这本书也是很有意思。

  【KK】:在我的《失控》一书里有一个章节,就是引用的道德经里面的一些说法。我大学读了一年就退学了,然后到台湾等地方解除了东方的经典,因此东方经典的确影响了我的思维。后来写了《失控》这本书,有意识、无意识地东方思想影响着我。所以我想刚才我的假设是正确的。

  我也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本来该您问我的,就是:万一写错了怎么办?现在我自问自答:我在书里有一点强调,那就是如果完全依赖自下而上的控制形式,不足以达到想要达到的目标。最近我在读一些书,使得我更加意识到书里存在的缺憾性。在很多人眼中去中心化的确是一个符号,几年前我就已经使用了它。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它的发展,发现这个知识库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传奇,从理论上来说世界上的人对文章进了编辑。这就是自下而上共识方式的体现。随着发展,我们发现它已经积累了数以百万计的文件和信息。有些文章写得很好,有些文章写的是错的。所以它会呈现在更多层级的层面上。

  现在的确有些文章可以修改的,也可以编辑,或者增加内容,但也有很多文章就算改动、增加了,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现在已经出现了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就是传统上习惯说的自上而下说的层级。这些层级做得越来越好,会发现机构也越来越完善。不能是完全没有知识的门外汉来写文章,到一定程度上需要有一定的专知。人人都在贡献、写作。

  我现在这样告诉自己,如果有一个完全的自上而下过程,会导致一个,第一,自上而下、去中心化是一个最好的起点。如果你一开始时候就采用去中心化的组织结构,会让你走的比你想象的要远得多,但是它不能让你走到最终想要去的地方。

  世界长所有的人都参与到百科全书写作当中去,可想出来这个百科全书并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如果让所有的公民来参加新闻报道,那新闻报道质量也不是最好的。你需要所有的公民参加报道,同时也需要一些编辑。需要大家都来写作,但是在这个之上还需要加强一些编辑。

  我的预言:可能再过25年会有更严谨的结构,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一个扁平的组织,但在组织上有一些专家,专家们所提供的洞线会带来一定的价值。

  总结:今天的演讲大部分时间都讲去中心化、分布式情况,现在作为一个新项目、新日乌的起点,它走得比我们想象得更远。但如果想取得持续成功,我们还需要其他的层面。

  【余晨】:需要90%的自下而上加上10%的自上而下。我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看到一些法则,网络上可以更容易把资源堆积起来,怎么样在规律和法则之间来找到平衡?

  【KK】:这个问题问得有道理。我说的自然垄断,它存在于人的网络、物的网络、电脑网络中的自然垄断。这里会产生一定的局面。还讲到效益递增的规则,因为效益递增就可以一家通吃。

  但这里还有好消息,可以再做一件事情,就是不断创造出新的海洋来。十年前Facebook和其他一些社交网站所占据的海洋还不存在呢,谷歌等等一些搜索引擎诞生之前,搜索这片海洋也不存在。所以我觉得有一个坏的理念存在于很多人的脑海当中,这些人把世界看成一场零和博弈。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如果在这个博弈当中有一方取得了地位,那另一方必然是被打败,处于劣势的地位。

  我认为英特网技术、数字技术,甚至是其他的数字归带来一种可能性,以后的博弈当中会存在很多的赢家。所以回到“九律”的第9条,一个很好创新的方法就是找到一片新的海洋。现在有很多所谓的平台,这就是很好的创造平台的方法,可以建立起很多的平台,别人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带实现很多的创新。的确,你是平台的主导者,同时也在打造一个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里面有成百上千家的企业都可以创新。

  所以从比较奇特的方法来说,您说了一个判断:赢家通吃。第二,每个小任务都有机会。它们不矛盾。在世界上最好的一个可能发生的场景里面,就是数以百万计的人,每个人都是赢家,都是通吃的赢家。

  其实我们看一下窗外的自然界,就可以看到很生动的例子。窗外的地方有一些主导占有型的物种,也从中会生出很多的物种来,也就是说总是有很多的机会。

  【吴伯凡】:刚才讲的是长尾和短头并存,中间还有一个变化的机制:时间。自己有一个说法:现在是大时代,意味着也有小时代。大时代和大时代、小时代和小时代之间的财富,资源财富的汇率非常低。在这个时代里面远远地走在前面。

  一旦时代发生了切换,比如向移动互联网转变,看似很小,几年前不会意识到手机能够成为气侯,今天来看,所有不符合这个气侯的一些商店、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是汇率为零,积累的财富可能折算下来只有一点点。

  这样反过来给小企业很大的机会,气侯发生了变化。而这种气侯发生变化的频率比以前要大得多,这是小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当然,在我们中国现在看到的情况,对于互联网的创业企业来说有一点点暗无天日。什么事情一旦他做了,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事实上不是这样。比如腾讯这家公司,我们认为它非常强大,实际上腾讯这么多年来做的就是一件事情:通讯。与通讯相关的东西做得非常好,与通讯无关的事情,比如搜索就一塌糊涂。电子商务也做得不怎么好,视频的巨大资源优势也不能转变在上面。但最近起来很快。

  有一种是由企业自身去颠覆,小企业颠覆大企业,实际上最大的颠覆性力量不是企业,而是气侯。掌握了这个气侯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的企业,它就是一家具有颠覆性的企业。

  【余晨】:现在可以创造价值,创造新的蓝海时代下,可以把蛋糕做得更大。创造更多新的机会,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技术来得到新的机会。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反过来想问KK,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总会有很多人有疑虑、怀疑技术到底是怎么样的,就像工业革命初期非常残酷。

  我认为薪酬不是一个前提,而是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机会。您认为技术会不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您怎么看待这当中的关系?请从生物的基调来看技术的发展。

  【KK】:我认为这种对新技术的恐惧是存在的,而且任何领域都会有这种恐惧。现在我们面临的大多数问题都是昨天技术造成的问题。但要克服这种恐惧非常困难,我们老是担心万一系统坏了怎么办?总想未来可以更好,得到更多的改善。

  所以人们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回应对未来的思考,我们也会坐在一起讨论,需要来倾听这样的故事。我自己知道这一点,我看了很多科幻的电影,发现想象未来也一个系统坏了,一个东西出的鼓掌,由此会产生更多的动作。

  我们的想象力在东西出故障的时候最为丰富,其实出故障就是跟乏味的东西,有什么好拍电影的地方呢?电影里面的工厂运转有序,你们会觉得有意思吗?但如果给大家看一个工厂,着火了,或是工人占领工厂,砸机器了,这样你就会激动起来吧?所以市场的场景如果不被新技术替代的话,那也太乏味了。

  如果有新的人工智能来替代我们,这样我们的兴奋点就会被调起来。为什么容易调动我们的兴奋点?因为坏的一面在我们脑袋里本来就容易产生回想、共鸣。

  如果你问一个科幻小说作家,请问如何来了解未来20年怎么样地运转有序,人们都想要的美好社会是怎么样的?我会觉得好难。但如果你问我说,能不能幻想一下50年之后世界有一个大灾难?我马上就可以写出来。我们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出未来的灾难。我们倾向于去想象灾难,倾向于想象恐惧。但有必要为人类社会勾画一个积极、正面的未来。

  大家可以到谷歌搜索一下,埃及有象形文字,可以搜索一下象形文字的英文,这就是科幻作者专门来构想积极正面的美好未来。所以我想要克服人们倾向于在灾难的想象,倾向于恐惧的向,唯一找到的平衡方法,就是来自于一个反灾难、反恐惧的故事,让我们描绘1百年之后阳光向上,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生活。

  我这个人本身比较乐观,所以我演讲完了常常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不得不解释,这个词其实有好几种解释。如果要讲一个态度比较强烈,或者是比较硬的假设,那就是到了2029年人工智能已经发达到如此的程度,以至于人工智能自己可以创立出比自己或聪明的工具,而且每一个人工智能在发明下一代更聪明的人工智能时候,速度都会快一些。

  如果第一次人工智能发明了更聪明的人工智能需要十年,第二次发明就需要更长一段时间,依此类推。所以从数学上来说可以证明这样的再创造进行过3次以后,更聪明的智能几乎在当时当刻就可以产生。也就是说一旦发明出比人类还聪明的人工智能,这就像上帝创世一样。

  一旦有了这个人工智能,就可以解决我们科学上所有的难题,也就是说到了那一天,基点真正发生的一天,每个人都可以长生不老。而且针对这个基点到了2029年,能够发明出比自己更聪明的人工智能,不但可以让我们长生不老,并且可以让死者复活。

  他想要复活的可能就是他的父亲,因为他想要发明出一个比自己很要聪明的智能。问题是这位作者已经70多岁了,他还能活到2029年吗?所以最好现在一天就可以服50片的药物,让自己活到那时候。

  这个作者雇了一个员工,让这个员工记得给他定时服药。所以在他看来是要保持足够的健康,活到2029年。讲的是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设备,所有的人都联在一张网上,这张网所具备的人工智能要超过其他所有的智能。

  还有一个更加软的定义:而这个人工智能将创造出无法想象的事物。这大概像过去十万年前人类曾经用过的语言一样。

  在没有语言存在之前,没有人类知道这个世界将会如何变化。但语言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人后后知后觉的时候才知道人类的变化如此之大。

  所以正好在一个基点的进程当中,不觉得自己进步。只有这个基点结束了,回顾它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曾经在这个基点上。这个人工智能在改变着我们的事件,如果现在可以意识到它的深远影响力。这就是我所认同的概念。

  【吴伯凡】:我们所处的世界越来越不这么起作用了,但人存在于不均衡当中。所以控制和适度之间也会有一个来回的振荡。

  有一个最深的说法,摇摇欲坠地形成。我们希望去谋求一种摇摇欲坠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关于未来,绝对的悲观主义,或者绝对的乐观主义都是持续的不均衡,所以不均衡才是我们的心态,让我们来看世界、看自己、看自己的组织,看自己的产业,永远不可能是一个一股力量在控制的东西。

  失控的力量也不可能完全控制这个世界。所以当中讲到了控制会起作用,这种交战,这样一种矛盾背后的状态恰恰是这个世界上的真实状态。有时候越来越意识到控制并没有消失,只不过需要一种更智能、更聪明的控制。

  所以我最后想问一个问题:企鹅和怪兽,企鹅企业是一个开发软件的组织。

  这两种力量意味着组织越来越弱势,但是这个世界还是控制,你所想象、认为的控制力量,他跟这种怪物、怪兽有什么不一样?

  就是一种怪兽,巨大的怪兽,人类最到互相争斗,丛林法则,最后伤及所有的人类,大家都听它的,这是最早的一个哲学家提出来的一个理论。

  今天我们显然不需要这样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没有控制者的世界。第一,如何来控制?聪明的控制?一个更符合这个石库门时代的控制应该是怎么样的?就像你刚才讲的控制。未来没有变成一个纯粹自下而上的生产力量,反而是一种,或者是两种之间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最聪明的控制应该怎么样?

  【KK】:在过去1千年到5百年间我们使用的控制方法就是层级式的结构。此外,层级式结构变化不多的体系在事物当中也很有效。

  所以如果我出生在5百年前我是军队的将领,绝对不会使用层级式的指令结构。现在这是一个持续变化的环境,不断地推出新技术来改变我们的景观,而且我们的信息不断地存在于公司的内部、外部环境当中。

  所以现在这一切都是流动的,并且变化非常快。我之前就说过了,适合这个时代的控制,就是自下而上的流程,才会让我们走得很远,从而把我们带到终极的目标。

  至上还需要有一个历程,这个历程占的总数比较多,10%,甚至30%。我们可以把这个历程称之为更为智能、智慧的控制,这个控制所要做到的是能够预想未来。

  就像人体大脑一样,不管是老鼠,还是其他的哺乳类动物,我们人体都有一个自下而上控制的预想未来,然后设想到应急方案的功能。

  这个智能的控制力的控制中心一直在进行各个场景的预言:如果发生这个我该怎么样?如果发生那个,我又该怎么样?所以这就是智能的控制,需要随时地对环境做出反映,并且对环境建立模型,在模型当中融入我们对外部和自身的看法。

  我觉得人工智能的力量非常强啊,因为有了人工智能之后,就可以让我们未雨绸缪、设想未来的能力更强,否则一个系统人工智能,只有人类智能,那可能就到了终点。那如何进行智慧的控制,那就是把人工智能作为辅助。

  现在我在写一本书,这本书想解释的是如何来优化不可避免会产生的新技术。今天我演讲当中有很多内容都会体现在书里。比如会讲到为什么会拥抱机器人技术,不像一般讲的一样,机器人会替代人工,而是说机器人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还有一个写到比免费更好的还有什么,除了免费以外,还有什么可以挣钱的方法。我写的新书将是一个宣言,鼓励大家去拥抱技术,而不是阻挡技术、阻挡变化。我也在书中提到了概念,也就是说星球上的一切生命期,机器如何来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最大的网络,并且被我们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