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金融 > 产融结合 > 金融探索之产融结合:国内产融结合典型案例之海航&海尔

金融探索之产融结合:国内产融结合典型案例之海航&海尔

2016-10-11 18:14:47小毕 37557

毕友一言:

放得下帽子和蟒蛇,装得下城市和森林。

金融探索之产融结合:国内产融结合典型案例之海航&海尔

海航:并购打造“现代服务业综合运营商”

海航集团是从1993年创立的海南航空公司演变而来的,这是一家在质疑声中成长起来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其传奇之处,一是以“连一个飞机翅膀都买不起”的1000万元起家,20年时间里就发展成为了总资产3000亿、全国排名第129位的企业历程;二是创始人陈峰从不讳言为佛教徒,并在企业文化中大力融入佛教等传统文化,被外界称之为“佛商”的个人经历。

1.海南航空的并购发展之路

海航集团跳跃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主要通过并购方式来推动产业发展。海南航空是这一模式最具代表意义的典型。众所周知,航空业是资金和准入门槛极高的行业。1990年,在民航总局计划司、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计划处任职的陈峰,受时任海南省省长的刘剑锋之聘,拿着政府给予的1000万元,以省长航空助理的身份受命组建海南航空。此后的故事已为业界所熟知。

陈峰利用在民航业内多年的人脉,获得了准入许可,凭借当时海南大特区以及航空企业的垄断概念,从银行贷款买了一架飞机,1993年海南航空正式成立。然后,陈峰把飞机抵押给银行再买第二架飞机,再把这两架飞机抵押买更多的飞机,最后形成一个负债极高的倒金字塔结构。1995年,海航的负债率居高不下已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陈峰听说美国可以通过股权融资,于是去了美国在华尔街呆了三个多月,最终说服索罗斯旗下量子基金控股的美国航空有限公司,花2500万美元购买了海南航空25%的股份成为海航的第一大股东。继而于1997、1999年推动海南航空在B股、A股上市,迅速成为拥有66亿元总资产和32架飞机的中国第八大航空公司。

但这仍远不足以满足陈峰和海航管理层的勃勃雄心。2000年,海航集团成立。也正是在这年7月,国家民航总局开始部署以国航、南航、东航三巨头为中心的战略重组。这一明显带有政府配置市场色彩的计划,令当时仍偏居海南一隅的海航备感焦虑。要避免被三大巨头吞并,就必须抢先合并他人。此后的两年中,海航沿袭了“融资、重组、再融资”的一贯手法,通过并购或重组,控股新华航空、山西航空、长安航空、金鹿公务机等8家公司,参股美兰机场、扬子江货运等23家公司,并开始与证券、信托等接触,组建自己的金融部门。

2003年,受SARS所累海南航空出现历史上首次亏损,当年报亏10亿余元,2005年再次报亏2.16亿元。与经营亏损相伴的高负债率,令海南航空资金链岌岌可危。但是凭借与海南省政府的良好关系,2006年海南航空获海南省政府注资15亿元,这一金额相当于当年海南省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此后在航空等产业合作中,海航曾与北京、天津、陕西、湖南省等多地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获得当地政府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可见海航不但擅长利用资本力量,更深悉中国国情,善于向政府借力。

截止2010年末,海南航空继三大国企之后的第四大航空公司,运营飞机290余架,开通航线500余条,2010年实现旅客运输量3222万人次,并于2011年海南航空荣膺中国内地首家“skytrax五星航空公司”这一世界航空界最高荣誉称号。

2.转型之路

航空业既有影响力大、日常现金流好的优点,但也有投资大、管理风险高、受外部影响大、敏感度高、利润率低的缺点。如果一个企业80%以上的收入依靠航空产业,将会始终处于经营不稳定状态。因此,在实现了航空业务的初步拓展之后,本世纪初海航制定了“打造航空主业核心业务平台和核心竞争力,发挥产业链整合与支柱产业协同发展优势”的战略。

近五年来,海航集团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通过收购进入了旅游、商业、物流、金融、机场、房地产、酒店等多个产业。但是陈峰认为,“我不相信多元化,海航永远不会做多元化。我们是做服务的。”虽然海航在产业链上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但是目标非常清晰,即只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内拓展,近年来提出的目标是“成为一个集航空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三大产业链条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综合运营商”。2011年,海航拥有总资产3000亿元,总收益900多亿元,员工9000人,航空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已降低到50%以下。

3.非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海航的非航空产业同样延续了并购发展之路,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在非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中,有几点值得特别关注:

首先,在商业版块,近两年海航大举收购商业零售类公司(包括上海家得利),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目前已控股西安民生、宝商集团两家上市公司。其目的除了商业零售业与航空旅游业在购物、机票、免税品等具有一定业务关联外,还能够为集团其它产品提供销售通路和客户资源,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商业零售类公司具有周期性弱、现金流稳定的特点,可以对整个集团发展起到平衡器的作用。

其次,在酒店业方面,目前海航酒店在全国20多个城市拥有60余家品牌酒店,其中有大约40家是海航参与投资的。目前有5个品牌,唐拉雅秀、海航大酒店、商务酒店、快捷酒店和一个高端会所仙云居。比起其他板块的大肆收购,海航酒店的收购力度较小,可能是由于其放在海航实业集团下面,并且与地产业务联系过于紧密的缘故。但是近年来的多起酒店收购也有一个特点,即大部分为五星级或外资品牌的单体高端酒店物业,而且地域分布零散,遍布全国各地。在外界看来酒店业务发展似乎没有章法,但按海航酒店内部的说法是“飞机飞到哪里,酒店就收购到哪里。” 2010年5月10日,海航酒店集团与洲际酒店集团(IHG)签署五家酒店管理合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见,自持高端酒店是其未来发展重点,除了与航空业的互补效应外,加强具升值潜力的资产储备可能也是其重要目的。

第三,在旅游版块,其载体是2007年3月在北京成立的海航旅业,该公司下辖航空服务、旅行社、汽车租赁、信息服务、外汇货币兑换(通汇货币公司)、主动并购型股权投资基金(易生基金)等成员企业共13家,其经营业务范围涵盖了个人消费信贷、航空运输、公务机、旅游、车辆租赁及景区运营等领域。海航旅业自我评价的竞争优势,是可整合、调动海航集团旗下290余架飞机、53家星级酒店、20家旅行社等丰富资源,可提供覆盖“吃、住、行、游、购、娱” 旅游六大要素的综合服务。更值得一提的是,除与海南省签署了国际旅游岛合作开发协议外,今年以来还收购了黄果树、九龙山等旅游目的地,凸显其丰富产品线、成为旅游综合服务商的战略意图。

第四,在金融版块,其载体是成立于2007年5月的海航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目前拥有投资银行、金融租赁、信托、保险、证券、银行、期货、产业基金、融资担保、保理、小额贷款等传统及创新金融业务,已基本形成完整的金融产业链条,自有报表资产528.09亿元,管理资产917.18亿元,下属21家成员公司。这为进一步的并购发展、产融结合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陈峰一直很得意自己的融资战略,认为海航抓住了中国资本市场成立以来的每一个机会,海航的成功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成功的范例和缩影。但是自公司成立以来,对于其负债度过高、并购过于频繁、关联交易过多的批评和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陈峰对此的回应是,航空业是个高负债的行业,海航的负债率与同行比并不高;经营业绩可以证明一切,海航的成功绝不是只靠并购,更根本的是靠卖机票、卖产品一点点做出来的。争议还会继续下去,但海航模式确有可借鉴之处。

海尔:发力消费金融,首创产融结合互联网模式

海尔的金融业发展之路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1、摸索时期(2000年以前)

海尔进军金融行业的决定是在家电行业价格战的背景下做出的。20世纪90年代,家电企业普遍调低产品价格,导致业绩大幅下滑,往日辉煌的家电企业纷纷寻求突围的路径。在这种背景下,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开始借鉴学习GE的产融结合模式,将进军金融行业作为突围的战略方向之一。海尔最初的金融行业发展道路并不顺利。其最早有一家名为“海永亨”的城市信用社,由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1996年11月“海永亨”和青岛其他20家城市商业银行一起合并成立青岛市商业银行。海尔进入金融业的想法90年代初就有之,但是各个金融牌照(保险、则务公司等)的申请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产融结合的发展受到政策的诸多限制。

2、框架构建时期(2000年-2005年)

2000年,监管政策开始放松,经过多年准备的海尔正式进军金融行业。2001年,张瑞敏首次向外界展示了海尔的三大战略,其中之一便是构筑产融结合的跨国集团,通过投资金融业产生跨行业的协同效应。在这个阶段,海尔的金融产业发展路径具有“机会准、布局全、效率高”的特点。2001年7月,海尔通过分散股权安排实现对青岛商业银行的控股;2001年9月,在证券行业萧条时期参股长江证券;2001年12月,成立海尔保险代理公司;2002年9月,注资5亿元成立集团财务公司;2002年12月,与美国纽约人寿最终联袂成立合资寿险公司。前后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拿到了信托、保险、证券、银行几乎所有金融牌照,搭建了完整的金融业构架。

这个时期海尔的金融业发展成果丰硕,但是产融结合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海尔的金融产业规模较小,赢利性较差。其二,海尔金融产业布局较广,管控能力较弱,难以将旗下的银行、证券、保险(代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整合成自己能够把控的金融体系。其三,缺乏金融管理人才,投资风险管理能力需要加强。以鞍山信托的收购失败为例。其四,海尔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个产业扩张太快,这种“海派”作风给海尔带来了很大的资金缺口。

3、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至今)

2005年以后,中国股市开始复苏,形成百年难得一遇的大牛市,金融行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海尔旗下的几家金融企业也不例外。2002年,在长江证券(原湖北证券)进行的增资扩股过程中,海尔投资以4.7亿元获得20%控股权;到了2007年,其所持股权市值约50亿元。2002年,海尔财务成立时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而2008年底,其资产总额已达142亿元,所有者权益12亿元,利润总额4亿元,资本充足率14.25%。2008年,青岛银行顺利增资扩股,引进了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ISP)和洛希尔金融控股有限公司(RCH)等境外战略投资者,注册资本则由11亿元达到34亿元,并开始了国际化改造和上市工作。2009年,海尔纽约人寿除上海总部外,已经在陆续在山东、四川、江苏、湖北等诸多省市开设分支机构,逐渐形成了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弓箭形业务拓展轮廓。

可以看到,海尔目前金融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果在于金融子公司的收益增加或规模扩张,但是,集团内部多元经营主体和金融产业链之间的协同效应并不明显。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海尔缺乏一个统一的金融产业管理平台,旗下金融产业内部的协同效应也不明显。所以,以海尔为代表的中国大型集团企业的产融结合的道路还很长,其关注的重点应该在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竞争优势。

2014年,海尔消费金融公司正式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开业,是国家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政策后第一家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开业的全国性消费金融公司,也是我国首家由产业发起设立的产融结合消费金融公司,由海尔集团、海尔财务、红星美凯龙、绿城电商及中国创新支付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发起成立。

海尔消费金融定位于“乐享生活——智慧金融服务商”,以“产融结合、惠民利民、创新引领”为核心,积极创新支持全产业链和销售渠道融合,首创产融结合互联网模式。即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消费金融在资本、资金、人事等多方面相互融合、同生共长,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消费金融实现商业模式升级,互联网消费金融借助传统产业优势实现落地。一方面,依托线上电商平台及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海尔消费金融可以智造金融O2O闭环,快速实现“金融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结合数亿大数据基础,海尔消费金融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画像定制不同价格、期限及还款方式的客制化产品,并通过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从而保持市场竞争力,实现“千家万户用金融”,真正为中国居民创新更美好的家庭生活品质 ,创造全新的消费金融体验模式,助推普惠金融。

文章来源:网络,小毕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