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金融 > 社区金融 > 金融探索之社区金融:社区金融概述及前景

金融探索之社区金融:社区金融概述及前景

2016-09-06 20:53:59小毕 14073

毕友一言:

恐惧和爱常常是一个人身上最真实迫切的感觉,是身体移动时候的内在轴心。它们沉默而静谧,不被察觉,暗暗潜伏,充满力量,却往往在关键的时候推我们走向自己都不能预料的方向。

金融探索之社区金融:社区金融概述及前景

互联网金融、Fintech等概念,似乎已使我们产生了“审美疲劳”,静观这些概念的诞生和发展,其本质都是期望出现更具效率、对经济社会发展利大于弊的新金融,比如,社区金融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只是此前对于社区金融的探索更多局限于社区银行,而如今,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互联网金融组织,都有条件着眼全新的社区金融发展战略,努力弥补这一重要的金融“短板”与蓝海。从本周起,毕友金融探索系列,就将聚焦社区金融主题深度探讨。

社区金融概述

社区金融是指社区公众及其组织中所产生的一切金融(银行、证券、保险)需求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满足其需求的一切活动。 与一般意义上的“社区银行”不同,“社区金融”有效地整合了银行、开发商及社区业主的供给及需求,能够提供全功能的银行业务并满足其在银行、证券及保险等方面的需求,如银行提供企业授信、结算、外汇业务及面向业主的储蓄存款、消费信贷、居家理财、代收代付等各项业务。 社区金融服务有贴近社区、方便百姓、亲情服务、灵活多变的特点。 

目前的社区金融主要业务包括:1)代理各种便民服务,方便居民生活,如代收水电费、电话费、代理非税收入、代缴交通罚款等;2)开发销售理财产品,帮助小区业主财富增值;3)进社区开展金融知识与服务讲座,丰富物业活动;4)涉足电商,构建社区内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等全渠道的电子服务网络。

社区银行起源于美国,盛产于美国。如果追溯到1867年成立的第一家社区银行――LykensValley银行,社区银行在美国已有近150年的发展历史。作为美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单元,社区银行在为社区居民和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并促进其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欧美先进国家,大、中、小银行在市场细分中定位准确,以美国为例,有众多专门的社区银行来提供社区金融服务。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业协会统计,美国约有8300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划为社区银行,他们在全美有3.68万个网点,这些网点的54%分布在农村,29%分布在城市的郊区,17%分布在城市。 

社区金融——新金融领域的重要落脚点

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fintech,都可称为“新金融”,新金融可以用七个主题词来描述:一是开放,即构造多层次的平台经济与平台金融服务模式;二是多元,即金融产品与服务从单一与碎片化,转向混业、综合与动态;三是智能,即充分发挥技术对金融创新的驱动力,且自金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是融合,即出现多种排列组合的产融结合探索,如新金融加新经济、新金融加传统经济升级、传统金融加新经济、传统金融加传统经济升级;五是共赢,即金融与实体构建一个共享共赢的生态体系;六是持续,即体现为更合理的金融制度规则,实现商业金融原则,加上理想、道德、社会责任的融合;七是理性,即健康的金融文化与观念,不是人人都可做金融,金融并不是“万能”的。

互联网新金融要远离“喧嚣”,回归健康理性,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就是社区金融。前几年各方一度非常重视社区金融,只是更多探索局限于社区银行,银监会于2013年底发布了相关规定。在实践中,银行业机构的布局,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着力改造和拓展现有的分支机构,使其进一步扎根社区,依托社区特色打造专业的分行与支行;二是借鉴国外直销银行的发展经验,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尝试构建自动化、智能化、自助化的社区金融服务设施。然而,由于各种制度约束与现实条件差异,现在回头看社区银行的探索并不顺利。

如今,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互联网金融组织,都有条件着眼全新的社区金融发展战略,努力弥补这一重要的金融“短板”与蓝海。具体而言,须把握坚持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实行自营业务、个人平台业务、机构合作业务的“三合一”发展;打造综合性金融“专卖店”或“超市”;推动建设社区金融的信用信息支持系统;从服务个人、短期转向服务家庭、服务生命成长周期;通过“好邻居战略”实现场景嵌入;探索社区居民的合理参与机制等发展原则。

独有的社区生态体系是社区金融的“安身立命之本”,社区的凝聚力,更多通过线下人与人的互动而实现,由此,互联网渠道只是线下社区金融建设的重要补充和提升。所以,离开了线下社区,社区金融就只能成为“四不像”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多数地方只有“小区”,没有“社区”,金融机构布局社区金融,脑海中往往想到的只是“小区金融”。随着中国社会走向成熟,社区将成为最重要的“细胞”,社区金融的潜力也会逐渐被激发出来。

依托日益完善的相关监管规则,在合规前提下,社区金融机构可以围绕居民需求,直接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也可为社区居民提供个人之间的金融资源互换配置,还可发挥自身客户流量资源优势,成为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市场拓展的重要平台。

社区金融组织不仅是银行,社区金融需求也不仅是融资理财需求,而需要多元化的金融功能整合,如理财、消费金融、支付、创业融资、风险管理、咨询与专业化支持,都可以纳入社区金融的服务链之中,即便只是对社区人群提供金融文化和知识教育,获得金融消费保护,也对凝聚社区金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不同社区人群可能分别属于富裕阶层、中产阶层和低收入群体,因此需要结合不同社区的金融需求特色,分别打造面向中高端的“专卖店”,以面向中产阶层和公众的“超市”。当然,综合实力突出的大型社区金融组织可致力于建设超级社区金融模式,面向城市不同社区整合金融服务,甚至在城市之间统筹金融资源。美国的富国银行发展路径便是如此。

在小微金融等传统“百慕大三角”地带的创新业务,离不开信用体系与生态的建设。对于某些资源丰富、能够直接与小区物业合作收集信息的机构来说,可以独立推动社区金融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于没有条件的机构来说,则可以“集众人之力”,或者作为大型社区金融组织的零售或外包机构,以求最大限度实现社区主体的信息共享。在具体运作中,在不违反消费者信息保护原则的同时,社区金融组织一方面可以直接采集软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使用外部引入的大数据信息,最终为社区居民和其他主体,刻画更加全面的信用“画像”,为新型金融服务奠定基础。

社区最大的价值就是在时间、空间上获得延展,并依托家庭延续了人际关系。因此,对于社区金融来说,不仅需要关注个人在特定时点的金融需求,更需从家庭角度、服务个人生活与成长角度出发,构建具有内生性的社区金融生态演化体系,在更广泛层面上达到各方参与者的共赢。

社区居民除了金融服务之外,也有大量的非金融服务需求,包括养老、教育、医疗、慈善公益等等,这些同样也能与金融服务结合起来。比如在养老领域,保险、以房养老、融资就可以构造出新型的金融产品。通过结合移动APP等新的、居民友好型的交互界面,使服务场景能及时贴近每个人的生活、更智能地便利每个人的多种活动。

美国的社区银行之所以很多能有效扎根社区,除了法律和政策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推力:许多社区银行的股东、管理者或员工来源于社区,对社区有归宿感和贡献愿望。除了商业性金融之外,国外的城市和农村社区一直都有合作性金融的发展空间。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法律合规的范畴内,我国互联网社区金融创新也可在众筹、合作性金融等方面大胆探索。

社区金融的发展潜力

虽然社区银行在业务整体上处于非主导地位,但是其在服务特定社区、促进社区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点可以社区金融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为例来说明。 

首先是经营业绩良好,资本实力较强。虽然美国社区银行与中型和大型银行在规模上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在经营业绩方面,尤其是资产回报率(ROA),毫不逊色于大中型银行。 

从1995年起,大型社区银行(资产在1亿~10亿美元)获得了均值超过1%的稳健资产回报率,尤其在1995~2007年间,大型社区银行的资产回报率高于同期大型银行,但稍逊色于中型银行;2008年以后,美国社区银行和大中型银行都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资产回报率为负值,但是社区银行的处境要明显好于大中型银行。 

其次是市场定位清晰,利差是其主要收入来源。美国社区银行的服务对象以特定社区的居民、中小企业、小型农场及附近社区居民为主,金融产品较为单一,利息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非利息收入占比小。 

从1993年以来,社区银行的纯贷款余额占总资产比重开始超过大中型银行,差距维持在10个百分点左右;在存款余额占总资产比重方面,社区银行自1984年以来始终高于大中型银行约20个百分点。 

其次,社区金融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以其独特的服务和灵活的服务收费,满足了“金融真空”(空缺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成功抵御风险,赢得巨大收益,可与全能商业银行一决高下。 

再次,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社会管理的重心正在由“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社区的数量和人口密度逐渐增大,社区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且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社区金融业务逐渐兴起,目前社区金融已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竞争的焦点。 

最后,社区金融是银行发展,特别是银行个人业务的一块“处女地”,随着居民与所住社区的关系日益密切,它必将成为未来金融服务的主要方式,社区金融市场大有可为,谁在这个崭新的市场中赢得成功,谁就将在银行业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前言理论、网络等,小毕综合整理。